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法独立存在的、无形的文化,需要依赖于人类活动的介入才能够得以生存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具备静止属性,而是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来的一种活态的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载体的存在对其具备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任何一种载体的消失或变异,都有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损失甚至引起消亡。因此,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存有敬畏、保护之心,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在于其特定的区域内,并得以生存与发扬。城镇建设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有关部门提出了城市化建设的战略和要求,城市化进程陡然加快,但是与此同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却逐渐忽略了对城镇记忆和文化的保留。随着城镇差异越来越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并趋于一致,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城镇过去的文化以及记忆,转而将其当做了现代化技术与科学、发展的载体。文化是城镇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镇的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同时也需要城镇这一平台。因此,如何让城镇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共生成为了摆在现代城镇建设面前的重要课题。陕西西安是中国历史十三朝古都,作为历史文明古城,西安市已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70多项,列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7项。位于西安西南方的户县,更因秦镇米皮制作技艺、眉户曲子戏、户县社火、蒋村正月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出名。户县秦镇米皮是全国闻名的小吃,米皮制作技艺具有典型和代表性,如何将以米皮为代表的秦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秦镇城镇空间相结合是未来秦镇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和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理清目前学术界针对此课题研究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采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首先针对陕西省户县秦镇环境进行综合性阐述,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其次就以秦镇米皮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从秦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的分析入手,重点针对秦镇米皮的由来发展、制作流程、售卖方式以及特点价值评定等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为秦镇米皮与空间环境研究,对秦镇总体规划布局、城镇环境发展以及建筑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对秦镇米皮在秦镇城镇中的分布情况、空间特性、居民住所关系以及集市关系等对秦镇米皮与城镇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为秦镇米皮与空间环境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整体城镇空间、制作空间、贸易场所空间三个方面的问题为切入点,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镇米皮与其物质载体城镇空间之间存在的问题和脱节性,发现其对保护和传承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秦镇米皮与秦镇城镇空间关联性研究,以前文研究作为基础,对秦镇米皮与城镇空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同时对米皮与城镇传统环境共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关联性,最后针对秦镇城镇空间与米皮的利用和保护提出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意义深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物质载体是一种整体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镇米皮与其物质载体间却产生了一些问题。论文通过调研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镇米皮的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它与城镇空间的关系、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并从城镇的整体空间、居住空间、公共空间、街巷等方面深入研究了秦镇米皮与城镇空间的关联性。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秦镇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基础和依据,为秦镇空间特色、景观风貌等发展提供一些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城镇发展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