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集中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个人艺术风格探讨的文章。尚长荣为“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三度获得“白玉兰奖”及“梅花奖”,由他主演的《曹操与杨修》是首个“中国戏曲学会奖”的获得者,被誉为里程碑式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兼收架子花脸的做、念、舞与铜锤花脸的唱功,并在京剧舞台上塑造出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被称之谓“尚长荣三部曲”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1988)、《贞观盛事》(1998)、《廉吏于成龙》(2002),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丰富和拓展了对京剧传统剧目演剧形态,在京剧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上海京剧院在艺术、学术上的地位。不仅如此,上海京剧院还与时俱进,运用新的艺术资源,拍摄3D京剧电影,将京剧艺术拓展到更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文章基于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怎样的缘由和条件成就了尚长荣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尚长荣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对他的艺术道路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戏曲艺人之身份转变、剧目创演在不同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继而延申探讨:随着科技发展,表演形式多元化,京剧传播载体发生变化,艺人与观众的关系也随之改变,京剧艺术如何面对、应对这些改变?文章大体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对尚长荣的家世背景及从艺经历进行梳理、概括。第二、三章分别从尚长荣的演唱艺术及尚长荣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与分析。先从音乐的角度,以唱腔为切入点分析尚长荣的表演艺术特点,进而对尚长荣的演唱艺术进行观察分析。之后,部分采用“个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尚长荣之所以成其为尚长荣的个人艺术特点和展开探讨。第一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主要关注点放置在尚长荣的家世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拜师学艺、登台演戏等经历上。第二章,重点侧重于京剧表演之“唱”,聚焦于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同样的剧目,同样的唱段,由不同的演员演唱,会有哪些异同之处?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唱词,同样的演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媒介方式呈现,会有哪些异同?而这些异同,又是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尚长荣之于上述关系层面的个人特征体现在何处?第三章,围绕“尚长荣之所以成其为尚长荣”展开论述,综合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艺术观念等方面的要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不同时期尚长荣的个人身份、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认同关系等方面做相应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