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公立医院的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医患矛盾严重,各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对公立医院治理机制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这波改革浪潮如期的来到了医改不甚成功的中国,受到国外许多公立医院改革经验的影响,卫生界和学术界将公立医院的改革重点放在是否应使公立医院市场化的争论上,但始终没有定论,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徘徊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 我国医改不成功的关键是未能约束医生的道德风险,本文在企业治理理论框架下,结合公立医院剩余索取权缺失的特征,研究其治理结构优化路径。以往许多学者针对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优化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侧重在外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而本文研究的是内部治理结构优化,通过内部结构优化,约束医疗供方的道德风险,更能有效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整篇论文的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包括两个内容,医生的道德风险和治理结构理论分析,医生的道德风险主要阐述了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医生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条件;企业的治理结构从企业治理理论的回顾中提出治理结构的优化原则,即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尽量统一。第二部分包括三个内容,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的行为分析和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优化。通过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殊性的研究,试图说明公立医院与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公立医院剩余索取权的缺失;医护人员的行为分析包括医生的主导性、医生的行为特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优化。第三部分对XX市医院改革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XX市医院的改革路径及改革成效,分析重回政府管制后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得出治理结构优化的启示,一是合理构建内部治理机制,二是落实院长权力。优化治理结构又包括三个机制的设置:一是确保医生权利和责任的对等配置,二是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三是建立内部监管机制。 本文主要利用了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综述,以克服医生道德风险问题为出发点,在治理理论框架下,将公立医院改革的本质问题定位于医院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通过理论和案例两方面的分析对内部治理的具体机制设置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落实院长权力前提下,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关键在于尽量对等配置医生的权利和责任,并辅以合理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内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