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是以人体的阴阳气血为核心,针对伤寒病而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对伤寒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认识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模式和临床特色,确立了中医临床发展的基本方向,历代医家莫不推崇。由于其书曾历散佚,后经王叔和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某些后世注家认为已非仲景之旧,故对书中编次不以为然,而多以条文注释为主,或集中讨论个别药物、方剂、证候或疾病。其中,学者更多集中讨论具体某伤寒方的临床实效和应用。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地联络,而学习《伤寒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理解条文与条文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刘老之观点,在明确各条文意旨之情况下,以伤寒病为主线,运用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对《伤寒论》太阳病篇编次进行了探讨,望能窥探仲景对疾病变化过程的认识角度并阐明其变化原理,以展现其辨证论治思想和方法。本文经过研究与探讨,得出结论如下:《太阳病》上篇为三篇之重,仲景先列前11条为全书及太阳病篇之纲领,并阐述了“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思想、“治未病”思想,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則,然后通过第12条至23条展示出伤寒病以风寒邪气伤人阳气为特点,其疾病之过程始终受著风寒邪气与人体阳气之盛衰影响,并根据此制定了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作治疗,使人从整体层次上对伤寒病之发展变化趋势有了清晰之认识。最后以虚人之伤寒作总结,强调伤寒病先阳后阴之治疗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中篇补充了太阳表实证及邪气随本经入里之蓄水证和瘀热在里证之治疗,完善了对太阳病之治疗,同时较集中讨论与太阳病表证相关情况下之处理,如太阳表证夹杂其他证候之先后缓急处理,可汗不可汗之理,针对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以及太阳病表证误治后成坏病之转归治疗等。下篇主要论述太阳病误治后,内损脾胃之气,邪气乘虚入里之结胸、心下痞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及与之相似之证的鉴别。最后于文末强化对太阳病表证之认识。通过本研究发现仲景诊治之思路应为:先辨别外感病或内伤病,继之辨其为伤寒病或温病,再之辨别其属那个三阴三阳病,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此过程体现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篇名,即仲景先辨疾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论治,这种“病证结合”的思想贯穿了太阳病篇,使医者更能把握证候在疾病过程中当下之意义和病机。同时,仲景把不同疾病过程中相似之证候通过条文铺排,让读者加以明辨其不同之病机,提升辨证论治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