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逐渐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传统的国家——社会一体化格局逐步让位于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分立的格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政府机构的改革、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等。但这一系列的改革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城市,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在人们获得“社会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单位保障”。 尤其是进入90年代,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保障、教育和扶贫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不愿意管和政府无力管的情况下,由民间组织来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文明社区的现实背景下,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应势而生。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凭借它特有的群众性、灵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有效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之一。 但是,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遇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集中地表现在法律政策供给严重不足。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的促进机制,变“登记制度”为“备案制度”,受到中央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以南京市的实践为分析对象,讨论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困境,并对如何构建其健康发展的环境做出策略思考。 首先,本文从厘清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宏观层面追溯了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并从历史的角度理顺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其次,本文从实际出发,从有效社区治理、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四个方面客观分析了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特别以南京为例证,从社会需求、社会组织的功能、政府支持三个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可能性;立足整体,结合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包括公众认同程度不高、政府扶持重点游移、可调配资源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独立自主意识淡薄、公益文化氛围缺失等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最后,在对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发展障碍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对促进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做了构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健全体制法规建设,其中包括降低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二是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主要是政府在资金、税收、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三是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应从提升组织成员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加强自律等四个方面做起;四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督、建立独立的评估机制、倡导公民监督;五是传播公益理念,要从人的内心深处唤醒人的慈善意识,激发人的奉献欲望,壮大公益事业力量。首先要开展志愿服务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志愿奉献的共识;其次,要通过网络、实际活动等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营造公众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