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与文化之间: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中的中医形象呈现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日益提升,健康类电视节目近年来火爆银屏。健康类电视节目的盛行既有经济市场需求的强力驱动,也有来自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有目共睹的是,电视媒体中的中医往往呈现出双重形象,即其一方面以科学的形象展现,另一方面又以文化的形象示人。不过,这样的双重形象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又是否具有潜在的冲突则有待根本探究。正基于此,本文特以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为典型个案,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具体探讨该节目将中医呈现为怎样的科学和文化形象,以及各自相应采纳怎样的呈现策略,尤其探究其如此设定和呈现背后的逻辑及其可能存在的冲突。本研究发现,该栏目一方面将中医设定成一种与西医兼容并重的科学,具体呈现为其可与西医互通、并与西医对等乃至某些方面优于后者,另一方面又将中医设定为一种传统文化,且认为其乃“古老的治病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前者借助于专业化叙事、英雄化叙事和大众化叙事而充分展开,后者则借助于日常生活化叙事、仪式化叙事和民族化叙事而充分演绎。表面看来,电视栏目将中医以双重形象呈现的方式似乎相得益彰,但不同形象之间的呈现逻辑的根本差异带来了三个潜在性冲突,即个体经验与普遍共识的冲突、文化历史经验与科学实证性的冲突、民族主义情感与科学价值中立的冲突。换言之,栏目将中医塑造成介于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形象,而栏目呈现的两者形象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张力,正是这种矛盾张力一定程度阻碍公众对于中医作为科学的真正理解,最终不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根本提升。本研究认为,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传播科学与传承文化都责无旁贷,但电视媒体欲将中医集科学与文化于一身时则应谨慎思考其应要将中医呈现为怎样的科学与文化,毕竟并非所有的科学与文化之间都能和谐共存。当电视媒体强调中医作为一种科学时,就须明白其必然有其特殊的逻辑规范,而这种逻辑规范与一种过于凸显自身的神化玄妙乃至诸多价值判断的文化之间难免冲突。也许正基于此,中医才经常处于科学还是文化的身份争议的尴尬境地。进而言之,电视传媒对中医的传播应反思自身呈现的逻辑是否恰切,进而思考如何更为和谐地将科学与文化集于中医一身,最终既有利于中医的传扬,也有利于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而这也是电视媒体理应发挥的重要社会责任所在。
其他文献
听力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听说读写能力中,听力的作用最为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金晓添,2019)。在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普遍为词汇语法课,课堂上缺乏有效的英语听力训练,当教师用英文提问时,大多数学生无法准确获取提问内容,只会低头沉默。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英语听力缺乏自信心,丧失英语听力兴趣,容易在听力过程中出现过多
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都是以党的领导和建设为基础,党国建设更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传统文化,也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根与魂。现今我国企业的发展中其运营发展极为重要,党建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依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生鲜产品流通正在逐步由传统渠道转变为新兴渠道。资本巨头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涌现了大量的生鲜电商平台
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普遍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改善和优化交通控制方法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地被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城市智慧交通控制的研究也因此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设计并开发基于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更加高效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研究内容
<正>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科学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社科联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界联合组织,对
会议
荷花山铅锌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Zn、Pb金属总量超过50 Mt),该矿床位于铜陵矿集区中部,矿体呈似层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南陵湖组下段
<正>"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信息就能拿到贷款""可以做到大额度、低利息贷款,对征信没有要求""零抵押零担保,手机闪电放款"……最近,类似的网络贷款广告随处可见,不少人掉入不法分
目的:分析和探讨非离子碘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在女性不孕症中的诊断与治疗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符合不孕症诊断,自愿接受子宫输尿管造影检查患者
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和壮大以及电力能源的市场化,电力的供应量不断增长,在满足工业需求和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开发并研制一款功能完善,
大气活性氮(Nr)是导致大气霾污染和过量氮沉降的主要前体物。随着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深入,消减大气Nr排放量的任务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大气Nr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农田施肥、养殖场、机动车、工业源、火电厂、生物质燃烧和燃煤锅炉等,识别不同来源大气Nr的排放特征和大气Nr的来源是实现Nr减排的关键所在。然而,以往针对不同来水源环境大气中Nr的实地测量资料较为缺乏,且已有研究多以排放清单估测为主,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