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山不同生境油松人工林幼苗生长及构型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乡土用材树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是暖温带森林主要建群种和人工林最重要树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山油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和油松实生苗生长更新情况,选取阴坡林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监测阴坡抚育间伐后形成的不同大小林窗下的油松幼苗幼树的年龄结构、高度、基径、针叶长、根系形态学特征、根茎叶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等,分析不同大小林窗下油松实生苗的构型的影响以及分支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阐明油松实生苗构型对生境因素的适应策略,探讨构型与生境关系,为抚育间伐措施的制定、优化森林结构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阴坡和阳坡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研究表明:经过一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地乔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多样性及0~30 cm土层土壤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二次间伐的5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和阳坡乔木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出现少量胸径较大的林木,且乔木平均高度、油松幼苗更新数量、土壤养分含量、灌木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阳坡。2、不同大小林窗下的实生幼苗地上部分构型和生长均存在明显差异,实生苗的树高、基径、冠幅和针叶的生长情况等都随着林窗面积增大呈增大的趋势,这也说明幼苗在大林窗生长较快,缩短了苗木进入主林层的时间,对油松种群更新有利。3、林窗大小影响了油松实生苗地下根系的形态结构。不同大小林窗中,油松实生苗通过促进根系向纵向、横向伸长,增大根系表面积、体积,以及调整侧根的分枝、直径、一级侧根长度等来适应环境,以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资源,以提供地上部分营养物质的需要和起固定支持的作用。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林窗对根系的生长促进作用越大。4、林窗大小影响了油松实生苗生物量的积累。不同大小林窗中,林下或者小林窗中光照条件较弱,油松实生苗枝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较大,幼苗可能是通过增大枝系的投资来获取更多资源;中林窗和大林窗中光照强度增大,叶片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较大,则通过增大对叶片投资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分配到油松实生苗的根系的干物质量逐渐增大,大林窗对根系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说明油松实生苗可通过生物量的分配来调整表型可塑性。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全身多部位皮肤组织IV级穿支血管网分布情况,探讨IV级穿支血管与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1.将SD大鼠分为正常大鼠组、腹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腹部正中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n=30)。腹、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分别于SD大鼠腹、背部正中线两侧建立2块大小为2cm×8cm的矩形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模型,术后7天分别
为阐明抚育间伐强度对辽东栎生殖规律及更新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和桥山林区辽东栎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在近自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不同强度间伐(对照、10%、20%、30%)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是一种以铁卟啉为辅基的金属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动物中。过氧化物酶种类繁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将过氧化物酶分为动物来源、植物和微生物来源
研究目的:黑素瘤是一种多发生在皮肤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极高,晚期只有6-9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也不足5%,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肤肿瘤。肿瘤干细胞是存
风力发电能有效应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但风电本身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实行电改建立竞争型电力市场的背景下,调度决策者无法得到完整的风电数据,同时对风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过去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是目前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热点。渭河上游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东侧,是先民最早定居的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发
本文探究了烷基酯法合成草甘膦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影响草甘膦合成收率的关键因素,并且优化了合成工艺与后处理工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不同工艺条件下产物收率的变化规
三倍体生物通常被认为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而表现出不育。但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同源三倍体鲫,可以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表现为雌、雄个体均可育。实验室中通过红鲫(2n=100
药物与靶标的解离速率是影响药效的关键因素。传统解离速率常数(koff)测定方法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无法满足高通量筛选需求,因此发展快速准确的解离速率预测方法对于先导化
目的:以海藻酸及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按照前期实验的方法,在无菌环境中制备微球;分别将载药缓释微球、未载药的微球和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及BcaCD885共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增殖、克隆、侵袭、迁移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探索多药载药缓释微球的抗肿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我们采用滴注法在无菌环境中制备多层微球,观察其对人颊高分化鳞癌细胞株(BcaCD885)及人舌低分化鳞癌细胞株(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