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问题是当前民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侧重于从生态层面对民生建设问题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无疑包含着生态民生的追求。所谓“生态民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导下生态与民生之间的有机融合,可以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聚焦点和结合部。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保障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未来;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因为生态环境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因此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惠及人民生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态与民生之间绝非是天然和谐、内在统一的。自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资本化运用以来,虽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物质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与民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对此,身处资本文明发展悖论中的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并提出了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制度化建构。因此“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探索历程、逻辑构架和现实启示做一综合探究。首先,文章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嬗变历程对其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做一梳理,大致将其分为萌芽-过渡-形成-运用四个时期。其中以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和《博士论文》为文本载体的萌芽时期,明显呈现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特征;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标志的过渡时期,其世界观明显带有人本唯物主义的性质;而在《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其生态民生思想已经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定向;马克思后期著作《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完成,可视为对其生态民生观的运用。其次,论文从感性实践活动、生活本源、资本逻辑批判以及人民立场等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总体图景进行了逻辑建构,认为感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实践基础,生活本源是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理论预设,资本逻辑是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批判视角,人民立场是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价值取向。最后,依循生态民生观逻辑建构的四个维度,论文也从四个方面,即实践活动的“绿色”化转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遏制资本逻辑对生态的殖民入侵、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立场,对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进行了探讨,以期彰显马克思生态民生观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