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其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势中,伴随着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迁徙杂处,使得南北各族都在人口众多的汉族的先进经济、文化基础上不断融合起来,这也必然导致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信奉佛教的统治者在天水开凿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中雕刻了数量众多的乐伎图像,本文主要以麦积山石窟中雕刻的乐伎图像为研究对象,对石窟中出现乐伎雕刻形象的历史根源和深层政治、文化背景进行整理和追溯,并对其进行分阶段研究,力图揭示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西域音乐东渐的基本情况。全文除绪论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麦积山石窟乐伎形式依据石窟开凿的分期,可对石窟中的乐伎雕刻进行分期研究。对麦积山石窟中乐伎雕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根据当时佛教依附皇权的特点,对石窟中出现的乐伎形式进行分析,明确石窟中的乐伎在佛教经典中的分类及功能作用。第二,依据佛教经典考察麦积山石窟中所雕刻的乐伎形式及其分类,即分为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雕刻和点缀于石窟的图案有装饰性的伎乐雕刻。将麦积山石窟中乐伎雕刻的表现形式与佛教音乐的特色结合起来,探讨其乐伎形式在石窟中的形成原因和意义。第二部分:麦积山127窟乐伎图像研究笔者对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中的乐伎图像分两部分进行研究。首先对石窟中佛像雕刻中的背光乐伎形态做了逐一的罗列介绍;其次对此窟中现存的壁画《西方净土变》中的乐舞图像和器乐伎做了系统的论述。重点考证了各种乐器的来源及其民族属性,进而分析出西域的特色乐器与中原传统乐器同时出现在麦积山石窟中的原因及意义。另外此窟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出现的一组舞蹈伎,由于壁画年代久远,已无法清晰的辨认其究竟属于何种乐舞形态,但它们折射出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区的乐舞文化差异,在互相交流中彼此影响着,隐喻了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共扬佛法的思想。第三部分:麦积山第4窟北周壁画艺术北周造像是麦积山石窟各代造像中最具表现力的一部分。在己有正式编号的窟龛中,属于北周时期的就有44个之多,约占全部洞窟总数的五分之一。麦积山石窟现存北周造像一千两百余身,壁画百余平方米,其中有一种将雕塑与壁画艺术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即“薄肉塑”,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堪称一绝。在中国雕绘史上具有其它石窟雕塑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麦积山石窟第4窟所独有的“薄肉塑”飞天乐伎壁画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的音乐形态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现实依据。笔者通过对北周王朝音乐文化形态的详细论述,进而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试图对第4窟中的飞天壁画作出全面、详实、准确的论证。第四部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文化东渐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是在胡汉文化此消彼长、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建立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此时的文化不仅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汉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将横贯东西的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使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从此开始迈向了雅俗共赏、全面发展的新高潮。西域音乐的东渐,无论从时间、规模还是深度上来讲都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得以与其它少数民族音乐广泛的交流和融合,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从音乐自身的发展来看,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另一方面是对待西域音乐的态度。当西域音乐东入中土,初来乍到时,华夏乐坛便慷慨接纳了这些异族异域文化,就连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清商乐也为其挪出了表演的舞台。对于西域音乐这种泰然处之的大度,更加速了西域音乐的传入。西域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持久、大面积和深度上的输入具体体现在乐舞、乐人、乐曲及乐器等诸多方面。这种规模在此前的任何一次文化交流中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