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在语言界一直是一项挑战,它正如喜马拉雅山一样让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为之神往,总是以不灭的热情跃跃欲试想要征服它。经典文本的不同译本,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各派理论都很好地证明了它的魅力。莎翁悲剧经典在内的所有作品,《哈姆雷特》是经典中的经典,他被认为是莎翁最好的作品,一直以来广受关注。中国翻译界也难以抵抗它的魅力,专家们纷纷推出各自的译本。早在五四运动时期,田汉就推出了他的《哈孟雷特》,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译本。接着,各种译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当中,有些至今仍作为翻译中的经典时常被人们提到引用,有些只有在故纸堆里才找到到他们的丁点记录。同为翻译,同为译者的呕心之作,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待遇?要找到答案,我们还是需要来回到翻译理论研究上。翻译可以分成两类:原语为中心和目的语为中心是较为被接受的说法。近来,翻译研究渐渐研究和目的语相关的一些要素,象目的,目的语读者等。这和德国学派的功能主义不谋而合,他们主张目的大于一切。尽管如此,作者认为,无论翻译的目的有多重要,原语文本肯定是翻译的唯一文本。因此,作者在文章中还讨论了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理论和他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继而提出取自两种学派精华的综合翻译方法,即我们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基础,同时考虑翻译目的等和译文有关的因素来进行翻译工作。在建立理论框架和讨论了莎翁剧本的基础上,在第三部分,通过比较梁实秋、朱生豪和曹未风的《哈姆雷特》译本,作者从语言、修辞和文化三个角度来检验综合翻译方法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翻译标准的检验。在最后结语部分作者回顾了前面三部分讨论的内容,认为综合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检验。通过拙作,作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哈姆雷特》的中译本,使得国内对《哈姆雷特》中译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