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甄嬛传》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宫斗”作品。从2011年首播至今,四年来已经数度重播,收视率始终火爆。然而,一边是飙高的收视率,一边是激烈的争论,对这部作品的赞扬和否定的两种声音截然对立,学界评论界对此则多持谨慎态度。为何一部电视剧会引发如此强烈的文化冲击?被评论界诟病的作品又为何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观众?本文试图从“文学生活”的角度,去看待这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并希望通过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进而讨论与此相关的文学(文化)生产、传播及文学接受等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也就是文章依次展开的三章:第一章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概述现阶段普通观众对《甄嬛传》的接受情况,包括分析受众对《甄嬛传》的喜爱程度,以及《甄嬛传》对受众的影响力度。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归纳《甄嬛传》能够持续热播的商业因素,即在《甄嬛传》的改编、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主创者通过突出“宫斗”情节,媒体话题的炒作和华丽的包装来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迎合受众的品味和接受习惯。第二章,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笔者发现了两个现象:一是观众不甚喜欢剧中温柔善良的人物,腹黑人物却获得普遍认可,甚至追捧;二是多数观众忽略《甄嬛传》的批判性,无视一些饱含正能量的成分,反而对“恶俗”的故事情节乐此不疲。通过这两个现象,本章重点探讨观众怎样看待剧中密集的“比坏”情节,并结合不良社会现象,揭示隐藏在这些接受现象背后的社会“病症”。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受众推崇厚黑理论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观众表现出这种审美情调的心理和伦理机制。首先从都市白领和少年学生这两个群体入手,以点带面的分析观众普遍焦虑心理及其收看《甄嬛传》的释压和娱乐契机;再从接受动机的角度分析受众对《甄嬛传》中“隐私”和“奇观”的猎奇心理;最后,通过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乐于参与“恶搞”的行为,探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最后一部分为本文总结,呼吁文学创作要担负伦理责任,引导观众培养高雅、健康、清新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