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遭受了两次大规模的传染病袭击,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的研究任务是,探索我国政策变迁之类型、导致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政策变迁类型的关系;同时,通过有关政策变迁的实例分析,总结政策变迁的经验,为学术界积淀有关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养分。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SARS和H1N1期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防控流行病方面的公共卫生相关政策作一番细致的梳理和回顾。另外笔者在北京期间通过采访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相关人员也得到了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历史比较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公共卫生政策变迁的动力和特征。研究发现,经过非典之后,不仅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逐渐形成了与政治体制和传统相适应的一些政策和措施,这意味着危机应对正在从一种非常态走向常态。在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中,这些措施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因此总的来说,从非典到甲流,我们应对危机正在从一种非程序性决策走向程序性决策。另外,SARS和H1N1的出现促使了对原有公共卫生政策的不断修改与创新。从SARS到H1N1,公共政策的变迁是伴随着内部渐进式变化的范式性变迁,即从政策失效,到政策创新,最后达到政策均衡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卫生政策的目的从被动的防控转变为主动的预防,政策手段和措施也产生了变化,比如在H1N1期间出现的机场防控手段,其中通过健康登记表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跟踪疫情的发展。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虽然政府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但是舆论压力,专家学者等知识群体的介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制度本身也为这样一种范式变迁提供了制度基础,因为权力集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决策的快速和保障执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