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下的罪感——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思想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尔凯郭尔基督教思想的背景是启蒙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的基督教思想探讨如下核心问题:个体如何去成为一个基督徒。生存的个体性使得一个人的基督徒身份和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个体成为单一者,这是克尔凯郭尔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命题和主要线索。而焦虑能够为生活于基督教界和美学幻相中的个体,开启他“去成为单一者”的生存。通过开启“单一者自身的生存”,焦虑能够成为联系克尔凯郭尔基督教思想的其它主题的核心概念。   论文围绕克尔凯郭尔基督教思想的主题,阐释和分析三个具有不同的等级尺度的范畴:焦虑、绝望、冒犯。存在论意义上的焦虑表现焦虑者面对“不确定的无”时的暧昧心理状态。焦虑显示人的结构中的永恒要素:它显现为个体所要面对的未来。另一方面,论文结合克尔凯郭尔的不同类型的作品,阐释并且分析了关联于时代现实和社会条件的焦虑心理经验。作为针对时代精神现实的反应性心理,焦虑同时是被历史地决定了的情感经验。这构成《焦虑概念》存在论意义上的焦虑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焦虑是克尔凯郭尔针对他的读者进行宗教沟通的策略。   《致死的病症》把绝望规定为“自我-关系的失衡”。面对上帝的启示的绝望是罪。安提-克利马库斯认为,无限的反思、无限化激情属于“内在于绝望的个体”的总体性范畴。因此,无限的反思设定总体化的自我-关系对自我的规定性,设定了绝望的总公式:“对自我绝望”、“关于永恒绝望”。绝望能够由绝望者自己产生。但是,笔者通过分析《致死的病症》的魔性绝望的时间关系,通过阐释绝望者的反应性自我-关系中的异质之物,最终通过阐明绝望的总体性范畴自身所具有的双重身份,论证“对软弱自己的绝望”和“绝望地想要是自己”的绝望之间存在不可还原的差异。当读者强调绝望首先作为宗教沟通的策略这一身份时,在安提-克利马库斯反思运动的成果中被隐藏起来的这种差异,就突显出来。通过设定“绝望地想要是自己”的绝望的优先性、“人自己产生的绝望”的优先性,克尔凯郭尔携带双重身份的总体性范畴,如绝望的总公式,内在地具有紧张张力。   最终,焦虑和绝望这两个范畴在基督教信仰内部的对应物:冒犯的可能性,表明它同时作为信仰的存在论范畴和宗教沟通策略之间的张力。这三个范畴共同标志了它们既作为信仰的存在论范畴又作为宗教沟通范畴的双重身份的内在张力。根本地,它们作为宗教沟通的策略的身份,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基督教事业的统一性空间中的原始要素。
其他文献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然而,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合作模式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产学研合作效果的瓶颈之一,正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方东美的哲学思想统贯中西,容纳百家,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重建另辟蹊径。“生命”是方东美哲学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概念,他以“生命”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来自各个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