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某三甲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连续病例,监测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病原菌定植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通过研究各因素对病原菌定植和烧伤感染的影响,筛选出危险因素;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2.检测烧伤后不同时期患者血清中补体C3 (Complement3)和IL-10 (Interleukin-10)的表达水平,分析各因素对其水平变化的影响,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各因素及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防止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方法1.根据调查目的,从患者基本资料、药物使用情况、创面病原菌定植和感染情况、外周血清中免疫因子水平四方面设计调查表。选取该院烧伤科2010年4月10月收住入院的中度及以上烧伤患者171例,排除受伤前有心、肝、肾、脑部疾患、高血压、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病史的患者。2.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采取第3、7、14、21 d创面分泌物送检;同时,采集第3、7、14 d外周血1~2ml并离心出血清,用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血清中补体C3和IL-10水平。3.分析烧伤后第3、7、14、21 d病原菌定植和感染情况。对可能影响病原菌定植的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用t(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赋值后,以有无感染为因变量,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纳入多元回归方程,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影响病原菌定植和感染的危险因素。4.检测烧伤后不同时期患者血清中补体C3和IL-10水平,两独立样本比较用t(t’)检验,多个样本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1.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创面病原菌检出种类不断增多,第14 d检出达11种,阳性率90.91%,第21 d检出种类和阳性率虽有所下降,但均为MRSA、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多重耐药菌。2.烧伤早期,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 G+)的检出率为56.6%,高于革兰氏阴性菌(Grame-negative bacteria G-)的43.4%,此后G+菌逐渐下降,G-菌逐渐上升。不同时期病原菌在创面的定植率、菌种的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14d定植菌对感染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分析,12方面因素对不同时期创面病原菌定植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方面因素对烧伤感染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第3d广谱抗菌药物联用和第7d的深Ⅱ度创面是导致病原菌在创面定植的危险因素;住院天数延长和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4.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烧伤后不同时期血清中补体C3和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影响免疫因子水平变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显示,第3 d烧伤面积、严重性、侵入性操作种类、创面用药种类,第7 d烧伤类型、创面用药种类,第14 d抗菌药物联用对血清中C3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些因素对IL-10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5.K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t(t’)检验,创面定植菌对第3 d C3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其他部位感染或脓毒血症的严重感染对第14 d IL-10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严重感染患者IL-10水平显著增高至单纯创面感染的两倍。结论1.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定植菌的种类和检出率不同,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第21 d的检出率和种类虽然有所下降,但所检出的5种病原菌有多重耐药的趋势。2.住院时间延长和侵入性操作治疗的应用增加了外界病原菌侵袭机体的机会和感染的风险。第3d广谱抗生素联用易导致机体微生态平衡紊乱,自身肠道菌群移位至创面并定植;第7d是病原菌在深Ⅱ度创面定植的危险期。3.电击伤患者伤情复杂,机体损伤严重,患者血清中补体C3和IL-10水平均高于其他类型烧伤患者。4.单纯创面感染对患者血清中免疫因子水平无影响,IL-10水平突然增高至2倍左右,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感染加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