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湖北作家方方以短篇小说《“大蓬车”上》登上文坛,此后三十年,方方笔耕不辍,以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当代文学。三十年来,有关方方的评论甚多,构成了评论界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以历时性视角审视方方批评,根据评论文章将“方方”形象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即80年代中前期的“方方”形象。尽管此时期的方方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由于方方的“大蓬车”系列正好暗合了当时现代化的需求,所以评论家们将眼光集中于这部分作品,认为方方塑造了一群“社会主义新人”。作为一名新作家,《长江文艺》对方方的文学成长负有首推之功。正是由于《长江文艺》的大力推荐,才使得初出茅庐的方方迅速进入文坛。同时,此时期的文学编辑以及文学评论对方方一些作品中新的“因素“的忽视,也塑造了不同的“方方”形象。
第二时期:“新写实小说家”形象,即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方方”形象。1987年,方方的《风景》发表。《风景》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方方对自己前期创作的一种坚持。评论界将《风景》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风景》正好暗合了当时的“现实主义回归”的潮流。而《钟山》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又给予《风景》以新写实小说代表作之名。正是由于《钟山》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才使得《风景》获得了成为文学经典的机会。尽管,此时期的方方切入文坛中心,但并不是她的所有作品都得到评论界的关注。《禾呈》、《金中》等作品几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忽视。尽管这些作品和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所表达的主题一致,但是,由于其所反映的知识分子改造问题,并没有引起时代的关注,因此一直被评论界所忽视。
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由“共名”走向“无名”,因此,评论家笔下的“方方”形象也是多样的。有论者认为方方是一名知识分子写作者,还有人发现了方方写作中的民间特征。但更多的人发现了方方的性别身份,注重于从性别角度评论方方的作品。1995年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促使女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登上了大众面前,大量女性丛书的出版使得女作家的性别身份被发现,方方也不例外。一部分论者认为方方是一名反抗封建男权的斗士,还有一部分论者认为方方是一名超性别书写者,追求的是两性和谐。
本文将“方方”形象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考察,总结“方方”形象只是本文研究的第一步。本文的最终目的是探讨“方方”形象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它和文学杂志、文学编辑以及文学评论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