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综合多学科知识,寻找和建立健康人心理性衰老评估指标体系,制作人体心理性衰老量表,建立人体心理性衰老判断分值表;探索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心理性衰老分值的关系,为科学评价衰老提供测量依据或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搜集、意见征询、改良德尔菲(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筛选和确定心理性衰老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相关性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等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结合离散程度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精选指标;采用Rt-PCR技术对健康人血样本相对端粒长度测量,应用百分位数法和ROC曲线法确定心理性衰老判断分值并制作工具表。结果:(1)搜集心理性衰老文献208篇,形成条目池93条,定性条目占97.85%;经17位专家两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和评分,专家权威程度为0.88±0.06,重要性、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456、0.6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确定心理衰老指标体系认知功能、情绪、人格、动机与需要共4个维度计18个条目。(2)心理性衰老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22;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p<0.001);量表的CVI为0.847;结构效度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能解释总变异量的51.42%,各原始指标公共度介于0.503~0.722之间;各指标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r)分布范围0.457~0.785;(3)现场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2100份,有效回收2060份,回收有效率为98.10%,男女比例为0.95:1,分布均匀(?~2=14.489,p>0.05);心理性衰老总分分布范围为8.62-22.27分,认知功能、情绪、人格、动机与需要各维度衰老分值范围分别为2.25~9.24、1.45~6.73、0.96~4.22、1.80~5.38;年龄与衰老分值高度相关(r=0.922,p<0.001)。被测对象平均相对端粒长度为1.06±0.26,不同年龄组的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03,P<0.001),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964,P<0.001),即年龄越大,端粒长度越短。(4)根据人群大样本调查测得的心理性衰老分值,构建了百分位数法人体心理性衰老判断分值总表和各维度分表;同时采用ROC曲线法构建了心理性衰老分值判断表;按两种方法判断结果各有特色。结论: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经我国心理学、老年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等专家论证建立的心理性衰老指标体系,指标代表性好、认可度较高;量表的内容、结构效度较理想,指标得分的离散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及在各因子上载荷较好;大样本实证研究反映了心理性衰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该量表适用于心理性衰老测量使用;以百分位数法和ROC曲线法制作的衰老分值判断区分度尚理想,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能为人体衰老的评估测量和抗衰老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具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