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就是单纯以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的学科课程为主,这种传统的学科课程与时代的发展已相差甚远。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传统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导致知识的“旁观者理论”,科学或实证的知识被看作唯一真正的知识;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忽视了课程对于生命的关怀;强调管理和控制,导致课程的目标模式。作为对传统学科课程的超越,整体主义课程理论便应运而生。整体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认识者参与形成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整体主义课程理论秉持从封闭、灌输到开放、参与的课堂教学观;从传统的“我—他”型师生观到“我—你”型师生观。整体主义课程理论的价值取向是: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追求包括个性独特发展、个性自由发展、个性创造力发展和个性情意发展在内的个性健全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整体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启示:设立完整的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全面变革课程实施,以及多元性的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