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要素推动的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造就了我国现今的繁荣。但截止目前,伴随着资源约束和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特征的不断凸显,粗放式发展已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势在必行。而城市,作为新时代下集经济、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基本单元,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关键。为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给予全面评估,同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给予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选取全国217个地级以上城市,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2002-2011年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均值为1.018,其中,技术进步年均改善2.4%,是主要贡献因素,而技术效率年均恶化0.6%,纯效率变化的恶化是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9%,这说明要素驱动仍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⑵各地区生产率改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地区改善效果显著,且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达到17%,均高于217个城市的整体水平,中西部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导致各城市生产率恶化的主要原因。⑶无论是就整体,还是东中西区域,生产率均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性,说明我国地区城市发展后发优势特征显著,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减。⑷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研发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向的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政府行为与技术效率之间负向相关关系明显。在结合区域数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东部地区凭借其先发优势,始终保持着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领先,中西部紧随其后。其中,中部地区的政府行为导致的技术效率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