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产区重要的常发生害虫,目前防治大豆食心虫可选择的手段仍是化学防治。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引起环境污染、杀伤天敌,还引发害虫抗药性等问题。本文主要以本地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的采集、鉴定,初步确定本地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自然种群种类,在室内条件下,比较研究不同赤眼蜂种类的寄生潜能、搜索能力、以及对不同发育阶段寄主卵的选择以及发育适合度等生物学参数,综合评价这些天敌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制潜能。为本地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食心虫卵寄生蜂的鉴定应用赤眼蜂雄性外生殖器形态鉴定及ITS2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确定东北地区存在三种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自然种群: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粘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Pang et Chen。2、不同寄主来源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通过比较研究采自大豆食心虫卵的螟黄赤眼蜂和采自水稻二化螟卵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对不同发育阶段(0、1、2、3和4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螟黄赤眼蜂偏好0~2日龄的寄主卵,松毛虫赤眼蜂更偏好寄生当日产的新鲜卵,玉米螟赤眼蜂并没有对具体阶段的寄主卵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而稻螟赤眼蜂几乎不寄生大豆食心虫卵。提供0~2日龄大豆食心虫卵时,螟黄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大,为19.8~27.4粒/24h,其次是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而提供3~4日龄寄主卵时,玉米螟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大,为9.2~10.9粒/24h,但与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3、三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能力与发育适合度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3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0、1、2、3、4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结果表明:三种本地赤眼蜂均可以寄生各日龄寄主卵;螟黄赤眼蜂对0-2日龄寄主卵的寄生数量明显高于3-4日龄卵;在0-2日龄或1-4日龄寄主卵上,玉米螟赤眼蜂、粘虫赤眼蜂寄生数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0-4日龄寄主卵上螟黄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少,而玉米螟赤眼蜂、粘虫赤眼蜂却表现出较强的寄生潜力。当提供0日龄寄主卵时,玉米螟赤眼蜂发育历期最长(8.7d),粘虫赤眼蜂的后代雌蜂比率最高(87.9%)。当提供1-3日龄寄主卵时,粘虫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后代雌蜂比率不存在显著差异。4、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搜索能力通过研究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功能反应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寄主卵对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以及螟黄赤眼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寄生效应符合反应模型HollingII型,方程分别为Na=0.9757N/(1+0.0220N), Na=0.8470N/(1+0.0187N),Na=0.6156N/(1+0.0135N),三种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日最大寄生数为44.4-45.7粒,寄生一粒卵所需的时间为0.0225、0.0221、0.0219h;粘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存在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分别表示为E=0.3289P-0.6116、 E=0.3270P-0.6085、E=0.2906P-0.4543。5、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三种本地赤眼蜂的寄生潜能编制了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三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粘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和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三种赤眼蜂的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总的来看,粘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R0、T、 rm、和λ)均优于其它两种赤眼蜂。通过比较不同赤眼蜂种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选择与发育适合度以及功能反应和搜索能力,结合不同蜂种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综合来看,粘虫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