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体验是作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他们借助文学以直接或潜隐的方式书写创伤。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少作家(如鲁迅、张爱玲、史铁生等等)都经历着这样的创伤历程,李娟亦不例外。本文在创伤理论的视野下,将李娟的生活经历、精神发展与其作品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家庭、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作者经历的各种创伤事件,进而深入剖析李娟通过文学创作完成自我疗救的全过程,即对创伤的排斥与逃避——痛苦与无助地挣扎——平和与乐观地接受。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选题缘由,梳理和评述迄今为止李娟散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创伤体验进行概念界定,并运用创伤体验、文学治疗、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建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李娟创伤体验的成因,在作品中的多元呈现,以及她通过书写创伤体验而抵达的心灵之境。第一章:从李娟的原生家庭出发,分析来自于父亲、母亲、外婆、老外婆给予的创伤,如父亲的缺失导致单亲儿童之伤、母亲短暂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之伤、与外婆、母亲的精神隔阂等。继而分析作品中作者如何书写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外婆,从这些书写中,分析作者对原生家庭创伤的情感态度,并进而探索文学书写对作者创伤体验的救赎可能。第二章:主要论述流浪的生活经历给李娟带来的创伤,如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和艰辛而无助的打工生活。在这些生活体验中,她体会着这世界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孤独寂寞、自卑冷漠。在作品中,作者频繁书写荒野和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这种与自己流浪人生的类同式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和救赎了作者的流浪之伤。第三章:从作者的双重文化处境着手,分析汉族人李娟在哈萨克族区生活所经受的文化差异创伤。这些创伤分别来自语言、民俗礼仪、思想观念等方面。作者通过超越民族差异的童年视角、女性视角、现代文明视角,书写哈萨克族人生活,也借此重构了自己的文化处境,抱慰并救赎了民族文化差异之精神创伤。结语部分:面对创伤,作者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不仅如此,作者还关注其他人心灵的世界,用文字抱慰那些处于相似境地的人,最后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
其他文献
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LncRNA PANDAR在人类实体肿瘤中异常表达,但是其在血液疾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功能研究还有待探讨。本实验探索了LncRNA PANDA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表达情况
大量研究证实,人体在没有明显感染或损伤表现时,急性或慢性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炎症因子水平(IL-1β,IL-6,TNF-α)显著升
园林的尺度设计对受众的使用心理和情感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合适的空间尺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园林设计往往通过不同类型的空间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以
本研究以京津冀和西北五省(自治区)为例,研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利用GEOS—Chem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模拟计算大气污染源排放所带来的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
近年来,冰毒已超过海洛因成为毒品成瘾的主要药物来源。已有研究认为,毒品成瘾可能会造成成瘾者对成瘾线索的注意偏向异常以及情绪的注意偏向异常。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范式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他们长大进入高校,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面临着如何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笔者结合以
目的分析甘肃省张掖市包虫病流行现状,总结防治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9—2018年张掖市包虫病资料,统计分析并计算目标人群和12岁以下儿童血清阳性率、家
<正> 一曹雪芹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其时,中国与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虽然这时在世界文坛上已经产生了象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这些具有世界意义
论文力图从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的角度重读潘军故事新编小说《重瞳》,同时反过来,也从重读过程中探寻"形式的内容"何以成立并操作。论文结构如下:一、故事新编传统与自我叙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已经走出国门成为我国一张耀眼的名片。而现行的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异相供电方式,由此带来的公共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负序、谐波等电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