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体验是作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他们借助文学以直接或潜隐的方式书写创伤。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少作家(如鲁迅、张爱玲、史铁生等等)都经历着这样的创伤历程,李娟亦不例外。本文在创伤理论的视野下,将李娟的生活经历、精神发展与其作品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家庭、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作者经历的各种创伤事件,进而深入剖析李娟通过文学创作完成自我疗救的全过程,即对创伤的排斥与逃避——痛苦与无助地挣扎——平和与乐观地接受。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选题缘由,梳理和评述迄今为止李娟散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创伤体验进行概念界定,并运用创伤体验、文学治疗、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建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李娟创伤体验的成因,在作品中的多元呈现,以及她通过书写创伤体验而抵达的心灵之境。第一章:从李娟的原生家庭出发,分析来自于父亲、母亲、外婆、老外婆给予的创伤,如父亲的缺失导致单亲儿童之伤、母亲短暂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之伤、与外婆、母亲的精神隔阂等。继而分析作品中作者如何书写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外婆,从这些书写中,分析作者对原生家庭创伤的情感态度,并进而探索文学书写对作者创伤体验的救赎可能。第二章:主要论述流浪的生活经历给李娟带来的创伤,如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和艰辛而无助的打工生活。在这些生活体验中,她体会着这世界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孤独寂寞、自卑冷漠。在作品中,作者频繁书写荒野和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这种与自己流浪人生的类同式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和救赎了作者的流浪之伤。第三章:从作者的双重文化处境着手,分析汉族人李娟在哈萨克族区生活所经受的文化差异创伤。这些创伤分别来自语言、民俗礼仪、思想观念等方面。作者通过超越民族差异的童年视角、女性视角、现代文明视角,书写哈萨克族人生活,也借此重构了自己的文化处境,抱慰并救赎了民族文化差异之精神创伤。结语部分:面对创伤,作者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不仅如此,作者还关注其他人心灵的世界,用文字抱慰那些处于相似境地的人,最后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