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害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棉花的产量及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运用基因工程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培育应用转基因抗除草剂的棉花品种对于棉田化学除草,降低植棉投入,提高植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EPSPS-G6)为外源基因,通过优化多种转化条件,完善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技术,并将EPSPS-G6基因导入珂字棉201、YZ-1及中棉所49等棉花品种中,创制出抗草甘膦转基因
其他文献
遗传改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同时合理的群体结构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群体的密度是决定群体结构的基本因素,明确密度水平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的演变特征及其达到高产的适宜群体,对确定未来小麦高产育种目标和合理栽培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不同年代育成或从引进的代表性小麦品种,通过天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群体结构、光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