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一种综合征。很多研究提示有效的呼吸支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特别是俯卧位通气已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这种情况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在中重ARDS治疗中的地位很重要,不但可以改善患者氧合,缩短ICU(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而且可以降低28d和90d病死率。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印证俯卧位通气是一安全可行、能改善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降低病死率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中重度ARDS患者32例,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每组16例患者。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即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每次俯卧位通气后2h的氧合指数对比俯卧位前氧合明显改善(207.49±56.10mmHg vs127.06±47.71mmHg,p=0.000),提升约63.3%;俯卧位通气组俯卧位前后氧合指数对比:住院第1d(63.00±12.00mmHg vs171.33±13.83mmHg,p=0.000)、住院第2d(110.21±26.46mmHg vs166.50±11.83mmHg,p=0.000)、住院第3d(118.59±4.74mmHg vs190.24±6.91mmHg,p=0.000)、住院第4d(149.17±2.50mmHg vs184.17±12.50mmHg,p=0.000)、住院第5d(167.22±1.51mmHg vs209.90±2.24mmHg,p=0.000)、住院第6d(158.46±31.32mmHg vs229.36±30.78mmHg,p=0.049),均有明显改善;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组通气患者的氧合指数对比,住院第1d(102.37±45.84mmHg vs111.41±42.88mmHg,p=0.569)、住院第3d(175.84±83.27mmHg vs219.49±115.58mmHg,p=0.230)、住院第5d(208.18±84.38mmHg vs270.18±92.77mmHg,p=0.058)、住院第7d(196.83±76.85mmHg vs253.17±89.43mmHg,p=0.0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通气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对比,住院第1d(48.98±27.39mmHg vs43.74±27.86mmHg,p=0.596)、住院第3d(48.09±20.63mmHg vs45.87±14.90mmHg,p=0.730)、住院第5d(46.36±13.68mmHg vs44.91±13.82mmHg,p=0.768)、住院第7d(45.79±12.00mmHg vs45.22±16.61mmHg,p=0.9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通气组患者在入住ICU时间对比(14.56±7.60d vs12.50±16.05d,p=0.646)、机械通气时间对比(14.38±7.68d vs8.75±8.71d,p=0.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通气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12.5%vs6.25%,p=1.000)、28d死亡率对比(12.5%vs12.5%,p=0.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俯卧位通气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2)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通气策略;(3)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患者的28d病死率与仰卧位通气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