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静态分析框架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一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日趋显著,传统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出现的变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动态的视角建立新经济形态下的动态比较优势框架,对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信息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相结合,深入研究了信息经济环境中一国基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变动两个方面的的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路径,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形态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并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中国在信息经济环境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归纳如下:首先本文就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信息经济、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归纳并评述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思想的演绎。作为全文研究的经济形态背景,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知识、智力为主要投入资源,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提供了契机。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经济形态的特征和标志,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机理,并归纳出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信息经济标志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促进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四条路径。在信息经济环境中,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使得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在对技术进步、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经济中基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框架,建立了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内生动态综合模型。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1995—2006年中国获得国际技术外溢的渠道。结果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国际贸易、FDI和人才流动等传统渠道上技术的溢出量,还为国际技术外溢提供了另一条新的有效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整体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巨大的潜在作用,将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化特征也十分显著。素禀赋结构的变动主要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转移”两条途径实现。内部积累取决于经济的增长,而外部转移则得益于信息技术对要素跨境流动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了“信息要素”,将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包含劳动、资本和信息三大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对比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情况。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其贡献率仅次于劳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国应因地制宜,为信息要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此外,本文对全球盛行的“离岸服务外包”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静态、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角度解释了它的产生和效应。本文认为,离岸服务外包是信息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动态演化与产品内分工的一个重要表现。承接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我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服务外包行业。为了进一步验证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变动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作用,本文还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等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决定比较优势的两大因素,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要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而这不是仅仅依靠发展高科技产业就能够实现的。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升华,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并对其内涵和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作为指导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战略,综合了静态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战略的精髓。它主张一方面发挥静态比较优势获得近期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扶持具有潜力的后发优势产业成长,谋求长期可持续性的比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