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60例心肌桥引发心绞痛症状患者的冠脉CTA成像信息,探究心肌桥致心绞痛的发病特点。对心肌桥致心绞痛疾病的中医证素证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证素证型的分布规律。总结庞敏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肌桥的学术经验及治疗思想,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以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庞敏教授门诊并行冠脉CTA影像检查的200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通过提取冠脉CTA影像资料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此60例心肌桥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包括冠脉CTA成像信息、姓名、年龄、四诊信息、心肌桥合并高危因素等,创建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心肌桥致心绞痛发病的特点。同时运用证素积分体系,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确定证素,明确证型,计算频数,探究心肌桥致心绞痛的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的60例心肌桥致心绞痛患者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年龄跨度较大,在30-79岁之间,其中50-59岁,60-69岁两个年龄段的患者最为多见。2.冠脉CTA影像分析:位于左前降支处心肌桥最多见(45.6%),右冠状动脉心肌桥出现最少,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心肌桥致心绞痛患者的分型,单发型(35例)高于多发型(25例),纵深型(43例)高于表浅型(17例)。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共31例(51.7%),其下的壁冠状动脉及心肌桥远端血管未见一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3例纵深型心肌桥有28例发生近端动脉粥样硬化(65.1%),17例表浅型心肌桥有3例发生近端动脉粥样硬化(17.6%),两者进行卡方比较,X2=10.993,P=0.001(P<0.05),两组之间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8例纵深型伴发近端动脉粥样硬化者中19人伴有高血压,17人伴有糖尿病,12人伴有血脂异常;3例表浅型伴发近端动脉粥样硬化者中2人伴有高血压,1人伴有糖尿病,1人伴有血脂异常。3.中医证素证型分析:本次研究的60例心肌桥致心绞痛患者,常见的证素从高到低分别为:血瘀(39.2%)、气虚(29.2%)、阴虚(14.6%)、气滞(10.0%)、阳虚(7.0%)。常见的6个证型有: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1.6%)、气虚血瘀证(26.7%)、阳虚血瘀证(15.0%)、气滞血瘀证(11.7%)、气滞证(10.0%)、气虚证(5.0%)。频数最多的证型是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最多的前3个证型均为本虚标实之证,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4.庞敏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亏虚、血脉瘀阻为基本病机。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时,提出“寓通于补”观念,核心思路是改善血管的“功能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疗法则,自拟心脉舒宁方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临症灵活化裁,临床疗效甚佳。结论:1.冠状动脉心肌桥致心绞痛疾病人群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好发年龄在50-69岁。冠脉CTA影像特征:心肌桥位置在左前降支最多见,常见单发型、纵深型。纵深型心肌桥的壁冠状动脉近端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对纵深型、表浅型两组病例近端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2.心肌桥致心绞痛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中医证素是血瘀、气虚、阴虚、气滞、阳虚。常见的中医证型是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滞证、气虚证,其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在临床上最多见。3.庞敏教授认为心肌桥致心绞痛疾病的病机为气阴亏虚、血脉瘀阻。提出“寓通于补”理论,认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思路是改善血管的“功能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自拟心脉舒宁方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为基础,临症化裁,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