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植物生长和发育以及分布范围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垦殖活动及气候变化导致杭州湾湿地水位波动较大,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导致湿地植物物种减少,以至于湿地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态。湿地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是植物群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湿地群落中物种间相互作用能加深对湿地的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等方面的理解,并为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恢复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为揭示种间作用对湿地植物在水位梯度上的分布和生长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不同水位条件下共存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domingensis)分布和生长特征的影响,测定了野外单生和共存芦苇、香蒲的水位分布范围和生长特征(叶数、茎粗、株高、密度),以及控制实验条件下物种共存对不同水位条件下(0、20、40、60、80 cm)芦苇和香蒲光合特性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发现单生及共存芦苇分布在浅水位及中等水位(0~50 cm);单生香蒲处于稍深位置(20~60 cm),而共存香蒲分布在中等及深水位(20~100 cm)。水位对芦苇和香蒲各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随水位升高,单生芦苇、香蒲叶数、茎粗、株高、密度先增加后降低;随水位升高,共存芦苇、香蒲的株高也升高。物种共存对芦苇、香蒲的叶数、株高,芦苇的茎粗有显著影响(p<0.05)。在相同的水位条件下,共存的芦苇和香蒲的叶数、茎粗、密度与单生种群相比都减少,但株高都增加。水位和共存的交互作用对芦苇的叶数、茎粗、株高有显著影响(p<0.05),但只对香蒲的叶数有显著影响(p<0.05)。随水位增加,共存对两种植物的叶数、芦苇的茎粗的抑制作用波动变化;共存对两种植物的株高起促进作用,同样波动变化。表明芦苇和香蒲的生长特征随水位和物种共存变化而变化,物种共存时芦苇分布趋于浅水区,香蒲趋于深水区;并且两种植物的生长较单生种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种间相互作用会影响芦苇和香蒲对水位的响应。2、控制实验条件下物种共存对不同水位条件下(0、20、40、60、80 cm)芦苇和香蒲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水位梯度对芦苇和香蒲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的影响表现为低水位(0-20 cm)和中水位(40 cm)无明显作用,深水位(60-80 cm)处理显著提高;暗呼吸速率虽影响不显著,但明显升高。与单生芦苇和香蒲相比,物种共存提高了中水位芦苇和香蒲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降低了光补偿点,说明物种共存增强了中水位芦苇的光合作用;深水位香蒲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都有所增加,光补偿点有所降低,说明物种共存增强了深水位香蒲的光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深水位显著提高芦苇和香蒲的光合作用;而物种共存分别提高了中水位芦苇和深水位香蒲的光合作用。3、控制实验条件下物种共存对不同水位条件下(0、20、40、60、80 cm)芦苇和香蒲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水位的增加,芦苇的生物量先显著增加后降低(p<0.05),香蒲的生物量先降低后显著增加(p<0.05);与单生芦苇和香蒲相比,物种共存降低了芦苇和香蒲的各水位的生物量。水位对芦苇、香蒲种群叶数、株高、总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随水位的增加,单生与共存芦苇叶数、株高、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单生与共存香蒲总生物量是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物种共存对芦苇、香蒲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的水位条件下,共存芦苇和香蒲的叶数、株高优于单生芦苇和香蒲;共存芦苇地上、地下生物量在中等及深水位(20-80cm)小于单生种群;共存香蒲地上、地下生物量在60cm高于单生种群,其他水位都小于单生种群。水位与物种共存的交互作用对芦苇、香蒲种群的叶数、株高、总生物量、根冠比影响显著(p<0.05)。随水位的增加,共存对芦苇、香蒲的叶数、株高在各水位为促进作用,但对芦苇总生物量在浅水位,香蒲总生物量在深水位为促进作用;对芦苇根冠比为促进作用,但对香蒲根冠比则为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芦苇和香蒲的生物量随水位和物种共存变化而变化,并且共存的两种植物生物量较单生种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种间相互作用会影响芦苇和香蒲对水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