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语言演变这一20世纪典型的“中西融合”美术现象,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研究影响其发展演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不同阶段的风格特征,以求得把握其语言演变的规律之所在。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其创立伊始就伴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政治氛围等诸多外力的交织互动,其语言演变既脱胎于上述外力同时又以自身的具体形态反馈于它们。写实水墨人物画这种自身规律的内在需求与历史发展外力作用的动态关系始终存在只是由于历史语境的不同关联程度强弱有所区别罢了。本文依据其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期(20世纪初——1949年):在“引西入中”的浪潮下,写实主义的造型手段介入中国画的语言结构,写实水墨人物画应运而生,人物写实造型增强但传统笔墨意趣缺失。勃兴期(1949年——1966年):尽管经历了数次文艺政策的变更和有关中国画的论争,但最终建立起与中国画自身规律相适应的造型基础,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得以相互调和。异化期(1966年——1976年):在极端狂热的政治运动中写实水墨人物画沦为“图解政治的工具”,其语言特征也未能免于“文革美术”的流弊,打上了特殊时代的典型印记。革新期(1978年——2016年):文艺政策的开放,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致使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语言萃取不论“中西”,不分“新旧”形成了多元互补的新格局。概而言之,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语言演变既是其发展自律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政治运动等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厘清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相关概念,发掘其语言演变的驱动力,把握其语言结构的时代特征并为其今后发展、变迁提供可资参照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