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问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广泛应用及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作用的认识,使近二十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其中,根除幽门螺杆菌(H. pylori)又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及预防溃疡复发的重中之重。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它还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根除H. pylori对缓解临床症状、治愈消化性溃疡、预防溃疡复发、预防癌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H. pylori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我国多采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为PPIs+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疗程为7~14天的标准三联疗法。但随着对H. pylori治疗的广泛开展,耐药性问题凸显出来,Hp根除率逐渐下降,传统的三联疗法效果明显降低。而意大利学者De Francesco等人提出的序贯疗法获得更高的Hp根除率,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本文主要研究由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替硝唑组成的序贯疗法和传统三联疗法对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50例经胃镜及C13呼气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按序贯疗法第1~5d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口服治疗,第6~10d给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口服治疗;对照组按标准三联疗法第1~10d均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口服治疗。两组10d疗程结束后继续服用埃索美拉唑4周,结束全部疗程。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及C13呼气试验,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治疗期间随访口服药物不良反应。采用SPSS19.0计算机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24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内镜下表现为溃疡愈合良好,至少为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或达瘢痕期,1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但临床症状较前有所好转,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9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内镜下表现为溃疡愈合良好,至少为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或达瘢痕期,4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但临床症状较前有所好转,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症状均未明显好转,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H. pylori根除23例,根除率92%;对照组25例患者H. pylori根除20例,根除率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别为治疗组12%、对照组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两组共5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根清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内镜下表现总有效率可达96%。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传统三联疗法10天疗程仍可较好清除幽门螺杆菌(清除率80%)。10天序贯疗法较传统三联疗法有更高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对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明显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安全性的对比无明显差别。因服用药物方法简单、一次用药种类少、不良反应小、Hp根除率高等特点,应用序贯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依从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