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19世纪美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英美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艺评论家。詹姆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常年旅居欧洲,最终定居英国,对大西洋两岸的文化非常熟悉,也与大洋两岸的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论文选取詹姆斯的《欧洲人》、《金碗》、《使节》和《螺丝在拧紧》等小说作品,他写的评论《文学评论(卷一)、(卷二)》(Henry James:Literary CriticismⅠ,Ⅱ)、书信、游记《英国风情》(English Hours)和《美国景象》(The American Scene),以及他的自传《自传》(Autobiography)和列昂·埃德尔编写的《亨利·詹姆斯传记》(HenryJames:A Life)为研究对象,运用J.A.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爱德华· W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来考察詹姆斯对帝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他对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帝国的看法。詹姆斯与帝国的关系是目前詹姆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处于帝国巅峰时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对大英帝国事务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在二十世纪初期詹姆斯看到了美利坚帝国的崛起,激起了他关于美国的帝国想象。这两个帝国,一个是他侨居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一个是他的出生地,都是詹姆斯热切关注的地方。他对这两个帝国的关注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东方主义出发,我们也应该研究詹姆斯笔下提到的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东方作为帝国的他者而出现,是研究帝国时一个不可忽略的领域。研究詹姆斯笔下的欧美帝国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东方和东方主义。詹姆斯笔下的东方与帝国的殖民和海外掠夺息息相关,他熟练地运用东方意象来指涉帝国在海外的掠夺行为。詹姆斯虽然喜爱大英帝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他同时也非常冷静、理智地看到了当时英国在帝国统治事务上存在的问题。他的旁观者态度使得他对于大英帝国的统治保持了一个客观中立的理性立场。他支持大英英国积极地维护它已有的海外殖民地,但反对它继续向外扩张。19世纪晚期詹姆斯对于战争避而远之,但到了 20世纪初期,詹姆斯对于战争的态度有了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为了反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詹姆斯坚定地站在英国一边支持它,加入了英国国籍。詹姆斯长期侨居欧洲,在他看来美国文化贫乏,不适宜于他的文学创作。在美西战争之前,他作品里描写的美国人在与欧洲人的文化较量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比如《黛西·米勒》里的黛西和《美国人》里的纽曼。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此时美国的经济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与欧洲旧帝国抗衡的新帝国。美国的崛起给詹姆斯带来了一种更加宏大的世界历史观,激发了他对于美国的帝国想象,影响了詹姆斯在美西战争以后所写的后期小说,比如《鸽翼》,《使节》和《金碗》等。这三部重要作品中就有两部都塑造了一个胜过欧洲人的美国人形象,一个是《鸽翼》(1902)中的米莉,一个是《金碗》(1904)中的玛吉。但是在这种宏大的帝国想象与美国的文化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使节》(1903)展现了一种欧美在势力角逐场上的微妙的平衡状态。1907年出版的游记《美国景象》里,虽然詹姆斯意识到了美国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声望的提高,但还是批评了美国文化上的不足。总的来说,他对这两个帝国的评价都基本保持了一种较为客观和清醒的态度。从一战以前詹姆斯对于大英帝国的事务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评论,到一战时他终于亲自参与支持英国参战、反对德国的帝国主义行径的一切活动,詹姆斯最终从旁观者的角色中走了出来,彻底融入了英国。美西战争之后詹姆斯对于美利坚帝国抱有复杂而矛盾的感情。他反对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帝国主义侵略,但是又向往一个未来强大的美国前景。对于美国的崛起他充满了自豪,但依然无法忍受美国文化的粗俗。虽然出生于美国,他已经从精神上融入了大洋彼岸的那个古老的大英帝国。詹姆斯对帝国的观察与关注丰富了他作品的内容,也影响了他对小说人物尤其是对美国人的刻画。詹姆斯的生活和创作都和当时的大英帝国和新兴的美利坚帝国的历史和发展有着剪不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