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逐中身份困境:后殖民理论下奈保尔《半生》及《魔种》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ing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保尔(V.S.Naipaul),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他在2001年及2004年分别出版了《半生》(HalfaLife)和《魔种》(MagicSeeds)两部作品,被认为是其封笔之作,受到广泛关注。这两部作品以类似上下部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主人公威利前半生与后半生如何在“自我放逐”过程中追寻自身身份,并最终认清现实:理想主义并不存在,家难找、根难寻,身份对于他这种前殖民地人民来说是一个流动性概念,他无法获得单一身份。奈保尔用他的作品批判了前殖民地印度的偏狭、英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虚伪,同时也用他的作品体现了他这类人在确定自身身份时的迷茫与无奈。  论文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研究主人公威利第一次“自我放逐”:由印度至英国。在流亡的过程中,威利的身份第一次发生流变。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中的痼疾,使威利自年幼起便对其民族文化产生负面情绪。父母跨种姓通婚给他带来的耻辱使他深刻认识到印度现存等级制度的愚昧与落后;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使他开始向往书本中被美化的那种父母慈祥子女贴心的欧美家庭生活。因此,他排斥印度文化的一切,包括其精神及语言,试图用英国文化武装自己。本文认为威利并没有正确认识其母国文化,通过“自我放逐”发生文化融合只会使其身份发生流变,但不会助其摆脱固有身份。第二章研究主人公威利两次“自我放逐”:由英国至非洲复又辗转德国柏林。这时,威利的身份再次发生流变。在试图融入英国文化的过程中,威利遭受种族歧视,并感到与英国文化价值观的格格不入,威利故而辗转非洲,试图回归殖民地生活。在殖民者文化与殖民地文化冲突的非洲,已兼具两重文化身份的威利错误地将自己划归殖民者阵营,这使得他与当地反抗殖民者势力产生激烈冲突,最终不得不前往柏林。此时他选择逃避现实,害怕再一次历经错误的身份认同。本文认为威利心存远大理想,但缺乏实际行动与抗争勇气,在流亡过程中无法认清自身身份的流动性。第三章研究主人公威利的“回归”与最后一次“自我放逐”。前几次“自我放逐”带来的挫败感使威利开始重新思考祖国印度的现状及出路,决定以拯救者的身份回归祖国,帮助祖国摆脱殖民者统治。但是激进分子因为为满足私欲组织的革命使他再一次陷入对自己半生辗转旅程价值的思考。无奈之下,他通过“自我放逐”重回伦敦。这一次,他因为小说创作被英国上流社会所追捧,但是这样获得的认同感是虚幻的,他不会因此成为真正的英国人。本文认为,在殖民与被殖民的世界中,威利一直抱有理想的世界观,试图确立单一身份是不切实际的。在与多种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其身份一直在发生变化。  本论文的研究指出:后殖民状态生存下的前殖民地人民想要通过“自我放逐”摆脱母国文化融入其他文化以确立全新身份。然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身份是不会因为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被彻底摆脱。“自我放逐”只会使身份发生流变。本文的结论是,后殖民困境中,前殖民地人民最终获得的将会是杂糅身份。
其他文献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接收器在设计上都受到印制电路板的板面空间、材料和成本的限制,移动手机的限制更多.零差接收器虽然外型更为小巧,设计更为简单,但仍有几个实施上的问题必须
目的了解河南省吸毒人群HIV-1的亚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采集27例HIV-1抗体阳性的吸毒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核酸样品进行扩增并测序,对
期刊
水稻机插无公害栽培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多年来我们针对水稻机插无公害栽培以及配套技术等,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综合机插水稻无纺布全程覆盖、一稻一业、一乡一品
简要介绍了FLASH(闪存)的特点,详细说明了Intel公司的FLASH芯片28F640J5在单片机台标系统中作为台标图像存储器的应用,给出了芯片与单片机接口的设计思想以及软件的编制流程.
胡主席强调指出:“决策水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能否在军队建设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决策质量的高低。决策科学,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成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已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互联网使国际商务更加便捷、高效,IT(Informat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现象,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交际双方往往会遇到不同民族或国家间文化冲突,在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方面,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然而无论是独特的交
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英语得到了全球化发展。而英语的全球化发展使得英语在被使用地区和国家生根发芽,吸收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形成了本土化特色,进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