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负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弱小的另一方所进行的攻击。欺负现象的相对稳定性表明,欺负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倾向相应。国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欺负/受欺负者)分别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在本研究中,运用嵌入式的匿名问卷法对中国小学生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未卷入儿童的人格倾向的差异进行考察,并探查欺负、受欺负的频率或可能性与各种人格倾向的关系,以期为跨文化研究和欺负干预工作作出贡献。 以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育新小学3、4、5、6年级抽取872名受测者。其中男童与女童基本相等,儿童年龄主要在7——11岁之间。以嵌入欺负、受欺负两个题目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和自尊问卷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 小学男女生中,欺负者和受欺负者情绪稳定性得分、男生中的欺负者精神质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受欺负者的精神质显著低于常模。2.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在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的总体变异及精神质、情绪稳定性、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类型主效应,而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欺负者的精神质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受欺负者、未卷入儿童,而受欺负者的精神质得分也显著高于未卷入儿童。卷入欺负者的情绪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未卷入的一般儿童,其情绪更不稳定,而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同时,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掩饰性得分均显著低于未卷入儿童。另一方面,在内外向维度上,各类儿章之间未发现显著的差异。3.小学生的自尊得分具有极其显著的类型主效应,未卷入儿童的自尊极其显著地高于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但并未发现类型与年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斗.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精神质、情绪稳定性之问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自尊、掩饰性均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外向得分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精神质、掩饰性/性别变量对预测欺负发生的概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精神质水平越高,掩饰性越小,欺负他人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男童欺负他人的概率显著高于女童。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年龄对预测受欺负发生的概率作用极为显著,几童的自尊越低,情绪越不稳定,受欺负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与门岁儿童相比,9岁几童更可能受欺负。 最后,本文对本研究的方法、结果及未来研究的取向进行了讨论,并对小学生的欺负干预问题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