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蛾柔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利用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又称麦蛾茧蜂,是仓储害虫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ner)的优势天敌,在印度谷螟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麦蛾柔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印度谷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在24小时的自由选择条件下,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4龄和5龄幼虫的平均寄生数量最多,分别为3.63头和4.00头;其次为3龄幼虫和1日龄蛹,分别平均寄生1.25头和1.00头;而对1龄和2龄幼虫未表现出寄生作用。相同条件下,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麻痹作用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对印度谷螟各龄幼虫和蛹的麻痹虫数由多到少依次为:5龄幼虫>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1日龄蛹,对印度谷螟的1龄幼虫没有麻痹作用。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麻痹和寄生作用均以寄主的4龄幼虫和5龄幼虫为主,而对1龄幼虫既无寄生作用又无麻痹作用。 在24小时的强迫选择试验中,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寄生作用会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逐渐增强,而对1日龄蛹的寄生作用较3龄幼虫强,但弱于对4龄幼虫的寄生作用。同样条件下,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各龄幼虫和蛹的麻痹虫数由多到少依次为:5龄幼虫>4龄幼虫>1日龄蛹>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 印度谷螟的龄期也会影响麦蛾柔茧蜂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其大致趋势均随着印度谷螟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寄主的龄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和子代性比,随着印度谷螟幼虫龄期的增加,麦蛾柔茧蜂卵—成虫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且性比逐渐变大。 印度谷螟的虫态和龄期显著影响麦蛾柔茧蜂的雌雄蜂寿命。在寄生印度谷螟各个虫态和龄期中,麦蛾柔茧蜂的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寿命。随着印度谷螟幼虫龄期增加,雌、雄蜂寿命逐渐延长。 麦蛾柔茧蜂雌蜂在印度谷螟幼虫体上的各个部位均能正常产卵。麦蛾柔茧蜂产卵会优先选择寄主幼虫身体的侧面和腹面,一头寄主幼虫体上有卵1粒至多粒。 温度影响麦蛾柔茧蜂的生长发育。在供试温度17~42℃范围内,除42℃外,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蛾柔茧蜂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化蛹率以及子代雌雄性比均呈现升高的趋势。麦蛾柔茧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利用直接最优法,求得麦蛾柔茧蜂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卵—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03、14.15、9.83、11.61℃和50.87、44.96、133.23和245.63日·度。麦蛾柔茧蜂在17~35 ℃温度范围内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梯度下,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老熟幼虫的寄生和麻痹数量都随着印度谷螟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温度≤29℃时,随着温度升高,寄生蜂的寄主处理时间缩短,寄主搜索率提高;在29℃时麦蛾柔茧蜂的寄主搜索率达到最高,为1.32;当温度>29℃时,寄主搜索能力略有下降。可见,在26~32 ℃的温度条件下,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寄生数量和寄主搜索率最高且寄生时间最短。 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除了接蜂16对外,随着接蜂量的增加,麦蛾柔茧蜂对印度谷螟的控制作用逐渐升高。其对印度谷螟的控制效果最好为接蜂后12~18 d,此时印度谷螟种群密度较低。因此,建议在储粮管理工作中,寄生蜂释放时机应在害虫种群密度较低时。
其他文献
地杂波强度是影响雷达低空空域监测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城市环境下,高层建筑和大气结构将使雷达信号传播及地表电磁散射特性产生复杂变化。提出一种基于抛物方程(PE)
期刊
昆虫微孢子虫作为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许多特征,在物种进化研究上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物种。在自然界中被称为嗜昆虫的微孢子虫,它对调节和控制昆虫
期刊
小麦俗称“胎里富”庄稼,尤其是长出三片叶子开始幼穗分化时期,需肥最迫切。此期,如果能及时供给小麦充足的养分,就能促进小麦多生根,出壮苗,增强抗旱能力,从而达到穗大、粒
期刊
期刊
本文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将为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有效控制病原菌侵害和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尖孢镰刀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积累材料。主要
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继续设置轻工展,为东盟国家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轻工企业合作创造更多商机。  内容丰富多彩 符合东盟需求  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2013年获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主办方2014年继续举办轻工展。  轻工展展览内容更加丰富。据了解,本届轻工展展示内容包括国际商品、珠宝首饰、工艺礼品和时尚产品等优质产品。新增开设时尚生活用品展区,主要展示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高科技、新
结 合 离 散 正 弦 变 换 和 离 散 余 弦 变 换 , 提 出 一 种 新 的 DST/DCT DC-DMT(Discrete Sine Transform/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biased Distrete Multit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