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目前中国的国情背景和世界法治的发展趋势考虑来看,研究死刑制度意义深远,与中国法治制度的现代化和社会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是我国当今刑法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死刑制度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完善,有利于寻找出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故意杀人罪侵犯了公民关乎生命的重要人身权利,对于死刑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杀人偿命”的思想长期扎根于中国文化中,这一价值观对死刑研究的影响不可忽视,且当今的发展现状错综复杂,废除死刑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故意杀人罪适用死刑进行限制显得愈发重要,要积极采取措施与方法。作为中国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死缓制度,扩大它的适用有利于起到限制死刑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故意杀人这一罪行来说。若将故意杀人罪的死缓适用这一课题深入地进行探索,以影响故意杀人罪死缓适用的量刑情节作为突破点,通过明确死缓的适用条件,利用扩大死缓的适用来对死刑进行限制,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迈出关键的一步。在研究故意杀人罪适用死缓的裁量情节时,采取分析司法数据的方法,以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作为分类标准,分别挑选这两类情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典型情节细致讨论,来研究故意杀人罪死缓适用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不足,再探索弥补和进步的措施。具体来看,首先对死缓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实质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了故意杀人罪之所以要扩大适用死缓的原因,具体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两个方面来论证其理由;其次,在论证了故意杀人罪适用死缓制度的理由后,以司法实务中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选择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段法院对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的一审判例,共156起案件,将这些选取的司法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在故意杀人罪适用死缓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法定与酌定量刑情节,其中法定量刑情节包括累犯、自首、坦白3种;酌定量刑情节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后果、被害人过错和取得被害人谅解4种。再其次,通过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总结出这些因素在死缓制度具体运用时的不足与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多种量刑情节并存时的处理方法不一,二是故意杀人罪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界限模糊,三是量刑情节分类不规范。最后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完善的建议,指出完善问题的关键着眼点在于三大点,即清晰说明多种量刑情节并存时的适用、出台故意杀人罪死缓适用的指导意见、以责任主义为视角正确分类量刑情节。最终目的是在时代大背景下,在我国还不具备废止死刑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完善死缓制度,以此扩大死缓的适用比例,使大众可以循序渐进地适应故意杀人罪死缓的适用,摆脱对死刑立即执行的过度依赖,从而逐渐向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方向发展。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问题在死刑制度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达到更加深层次地研究死刑发展方向和目的,有必要对故意杀人罪死缓的适用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