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提前,相关医疗费用也随之大幅度上升。由于结直肠癌大部分由腺瘤-腺癌序列转变而成且此序列时间一般需10到15年,这就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时间。晚期结直肠癌死亡率高,因此早发现早期切除根治从而成为结直肠癌诊疗的关键。目前筛查结直肠癌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仍没有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的临床筛查,如血清肿瘤标志物、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影像学等检查,其敏感性、特异性较低。结肠镜检查患者依从性及检查成本较高,在操作者技术水平及经验低下的情况下,有镜检肠道穿孔及息肉切除后出血甚至死亡的风险,这些就大大限制了它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而粪便DNA检测作为一种安全、病人依从性好,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证实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编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XAF1)的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参与的细胞遗传性疾病。研究者期望联合检测粪便多个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以提高筛查结直肠癌敏感性。 研究目的: 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方法检测正常人、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腺癌患者粪便中人体脱落细胞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意义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商用试剂盒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随机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需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粪便,根据内镜或(和)病理结果选取镜检结直肠粘膜正常、腺瘤性息肉、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粪便标本,使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扩增人体XAF1基因,对成功扩增人体XAF1基因的DNA样本进行亚硫酸盐修饰,然后使用MSP检测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整理、记录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然后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 成功收集粪便132例,其中收集40例结直肠腺癌、40例腺瘤性息肉、正常52例住院患者粪便标本。成功扩增XAF1基因122例,其中结直肠腺癌34例、腺瘤性息肉38例、正常住院患者粪便标本50例。DNA含量1.8~48微克。亚硫酸盐修饰并完成MSP122例。MGMT、XAF1在结直肠腺癌阳性率分别为50%,55.9%;在腺瘤性息肉阳性率分别为42.1%,52.6%;二种联合检测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73.5%,68.4%;特异性为52%。结直肠腺癌患者粪便中潜血阳性率35.3%和血液CEA阳性率35.3%。结直肠癌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 研究结论: 通过试剂盒提取粪便人DNA具有较高成功率且质量高,但易受粪便标本本身影响,其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仍需进一步研究。利用MSP方法联合检测粪便DNA中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腺癌及腺瘤性息肉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病灶部位、Dukes分期无关。MGMT、XA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的敏感性比粪便潜血阳性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阳性高。利用MSP方法联合检测粪便DNA甲基化可望成为大肠癌筛查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