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悲”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mo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面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现实,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艺术经验:即大量诗词和古文中流露出来的人生如寄、韶华不在、“悲从中来”的沉痛之感,并且此一经验脉脉相续,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经验的一大特色。由于它饱含着莫可如何而又挥之不去的沉痛意味,可强为之名日“悲”。“悲”植根于人的个体存在,是在古文学中凝出的以人生悲伤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个体存在经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本文将这种艺术经验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给予现象上的充分描述,集中地探讨了《诗经》、《楚辞》、汉魏之际和晋唐时期的悲意识,力图揭示出中国古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状况。 如何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解释古典美学这一特殊的审美经验,即有古典美学理论研究暴露出了它的局限。从悲意识产生的根源上来考察,可以将原因追溯到有限个体的原初存在,这也就是从存在论的视角来考察。人首先是作为一个有限个体而存在的,有限个体依凭他的感官得来的就是这么一种悲的体验,即悲是一种人生在世的存在经验。而以道德为主的古代文化传统极力将这一点抹去,它将人的存在定位在道德层面上,以为关涉群体伦理的道德才是人的存在事实,并进一步认定人的道德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在具有鲜明乐生情怀的道德理想的烛照下,整个文化都呈现出一种乐的色调。其实,人之存在的个体事实是难以遮蔽的,它不依主流文化倾向而转移,有限个体之人的非道德存在比道德存在更具有先在性,关于它的经验正是悲。也只有于人的个体存在上才能理解,为何在中国主流道德文化的乐生传统中,会出现沉痛的悲意识。总之,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美学中,道德存在生出了乐感,非道德存在生出了悲感;前者居于主流,是显在的,后者则是潜在于深层的个体存在经验;悲和乐的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整全。
其他文献
<正>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肺结核定为乙类传染病,2013年我国肺结核发病人数高达90. 44万[1],许多省、自治区学生发病人数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农牧民,其中15~24岁年龄段的学生占
地震资料的相对保幅性处理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目前关于相对保幅性处理业界没有统一的认识,缺乏对关键处理技术的系统分析。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经验,重
<正>2015年的CeBIT拉开帷幕,在这次全球性综合类IT和通信产业盛会上,大数据、云应用、移动解决方案、IT安全等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3月16日耀3月20日,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
目的:编制网络游戏行为偏好调查问卷,为网络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测评工具。方法:在玩家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网络游戏行为偏好调查问卷的预问卷。对422名被试实施预问卷测试,对其中3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筛选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29名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30名,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
如来藏为众生本具之思想的具体含义,这种本具之如来藏通常表述为一个清净本体(本心)。空性亦是此种清净本体的另一种表述,因而空性思想与本有如来藏思想并无二致,只是佛说法
20世纪的现代文学,在民族——国家的追求之中,一直存在着以城市化为潜在指向的现代化模式,城/乡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使得在对乡土文学考察的时,城市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
航空物探是将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搭载在不同飞行器上,通过特定的飞行作业方式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航空物探的勘查效果同时受物探仪器性能和所采用的飞行平台及其飞行
目的:考察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的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翻译PSSM量表,有效测量了1006名大学生被试。结果:中文版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CR)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