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典籍英译的对外传播与接受是翻译学科的前沿课题。作为中国典籍的精华,《论语》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在众多译本中,理雅各的译本以其详尽的副文本著称,堪称“学术翻译”的典范,但是却鲜有对其副文本的全面研究。作为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重要媒介,副文本理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基于此,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目标语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理雅各的翻译模式?第二,理雅各《论语》译本中的副文本是怎样呈现给读者的?第三,理雅各《论语》译本中副文本有什么功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以理雅各《论语》英译本的主要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模式。理雅各的翻译模式是指忠实原文且加注,并在进入译文正文之前添加各种副文本(如标题、引语、序言等)。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针对目标语读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在当今的文化环境中,目标语读者对理雅各翻译模式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语读者对于此种翻译模式表示很大程度接受。其次,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翻译模式如何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别对译本副文本中的标题和引语、三个序、以及注释进行细致研究。 本研究旨在表明,在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只有适度添加各种副文本,尤其是注释,才能更有效地再现原作者的意图和语境意义。本研究以期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来某种启示,促进中国哲学典籍翻译规范体系的构建,因而更好的实现其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