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中的副文本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典籍英译的对外传播与接受是翻译学科的前沿课题。作为中国典籍的精华,《论语》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在众多译本中,理雅各的译本以其详尽的副文本著称,堪称“学术翻译”的典范,但是却鲜有对其副文本的全面研究。作为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重要媒介,副文本理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基于此,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目标语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理雅各的翻译模式?第二,理雅各《论语》译本中的副文本是怎样呈现给读者的?第三,理雅各《论语》译本中副文本有什么功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以理雅各《论语》英译本的主要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模式。理雅各的翻译模式是指忠实原文且加注,并在进入译文正文之前添加各种副文本(如标题、引语、序言等)。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针对目标语读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在当今的文化环境中,目标语读者对理雅各翻译模式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语读者对于此种翻译模式表示很大程度接受。其次,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翻译模式如何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别对译本副文本中的标题和引语、三个序、以及注释进行细致研究。  本研究旨在表明,在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只有适度添加各种副文本,尤其是注释,才能更有效地再现原作者的意图和语境意义。本研究以期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带来某种启示,促进中国哲学典籍翻译规范体系的构建,因而更好的实现其对外传播。
其他文献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是当今国际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过十四部小说与多部散文集和文学评论集。他两次获得布
研究认知与语言互动关系方面的学者近来将认知放入了以互动观为基础的语言系统中进行分析,赋予了在互动中认知对语法形式的形成具有塑造性角色的新视角。本文采取了基于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