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是指机体控制体脂、能量代谢平衡机制紊乱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而且还会增加慢性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因此,对于肥胖症的积极防治,是目前以及未来都极为重要的课题。第一部份文献探讨以现代医学观角度来看,基因遗传可能是肥胖症产生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社会经济条件、环境、饮食、遗传、代谢、运动、内分泌激素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也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无论何种因素导致肥胖,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最根本的发病机制。中医学则认为肥胖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痰、火、气虚、血瘀,且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受损,运化失常,则水湿不化,聚而生痰,饮食水穀不但不能化为营养运送到周身,反而成为痰湿之源,饮食愈多,痰湿愈甚,痰湿积聚于周身皮肤、腹膜、脏腑之中,终而导致肥胖的发生。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针刺、类似埋针、持久留针、穴位放血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用此方法作用于腧穴’能够通经络、和阴阳、理气血、调脏腑,使肥胖症患者的气血阴阳失调状态恢复平衡,脾肾等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经络通畅,从而使肥胖者体内多余浊脂消散,体重减轻,肥胖度、体重指数、三围等随之下降。针灸特点之一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然而双向调节作用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机体功能状态,还取决于腧穴特性、腧穴配伍、操作手法等等。换言之,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而达到协同增效、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产生拮抗作用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俞、募穴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刚柔相济、阴阳相通、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俞募配穴法临床上既可用于诊断疾病,亦可用于治疗疾病,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运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阴阳气血,使阴阳气血趋于平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二部份临床研究目的(objective):本课题根据中医俞募配穴法的理论,综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穴位埋线的方法对肥胖症做临床疗效研究,探讨俞募配穴法对肥胖症的治疗是协同作用或是拮抗作用。从中筛选治疗肥胖症的有效穴和最佳配伍用穴,以及验证治疗肥胖症的有效、安全、简便的针灸治疗方法。方法(methods):选取门诊中9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例分为(1)俞穴埋线组: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等穴。(2)募穴埋线组:取章门、中脘、石门、天枢、关元等穴。(3)俞募配穴组取章门、中脘、石门、天枢、关元等穴。配合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等取2~3对穴位等共三组,每组各30人。使用穴位埋线治疗,每10~15天埋线一次,三次为一疗程,于第三次疗程结束观察疗效。然后进行疗效对比研究。观察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的变化以验证疗效。结果(results):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各项肥胖指标比较,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故统计学上可认为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体重、BMI、腰臀比数值差值中对比,P值均大于0.05,三组方法在体重、BMI、腰臀比指标方面的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三组的腰围和臀围指标对比,P值小于0.05,因此认为三组治疗后腰围和臀围值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在改变腰围、臀围值上俞募穴组与Ⅰ组或Ⅱ组比较,P<0.05,说明俞募穴组在改变腰围、臀围值上与Ⅰ组或与募穴组的区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nclusions):三组埋线治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均有效,因此更肯定了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效果。而以俞募配穴法治疗,较单以募穴治疗及俞穴治疗效果在减小腰围和臀围方面更佳,说明了俞募配穴法产生了协同作用而提高了疗效,证实了传统针灸配穴理论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