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健康传播的策略研究——中国/UNICEF健康教育合作项目个案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ngib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研究健康传播的学术论文中,不少研究者都提到,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是由1989年启动的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健康教育合作项目开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个有政府实施的全国性健康教育项目,它主动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那么,该合作项目的传播策略是什么?它的传播特点有哪些?对我国健康传播的本土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本论文把该项目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国健康传播策略的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健康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本论文认为,“项目”实施中,健康教育专业人士把健康传播的概念引进我国,并指导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开始了健康传播本土化的有益尝试。“项目”通过基线调查了解受众需求,根据受众需求制定传播策略、选择传播途径、制作传播材料,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健康传播理念;通过政府干预、社会动员等多种手段争取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健康传播,使我国的健康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与政策支持;采用“人际传播为主,大众传播为辅”的综合传播途径,丰富和拓展了健康传播的渠道;以卫生专业人士为主体的传播者使当时的健康传播呈现明显的卫生事业特征;注重传播效果的监测评估,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突破了卫生宣传的局限,也为健康传播的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传播活动,它运用的健康传播策略体现了我国健康传播的基本特色。当时的传播策略虽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但直到今天仍是我国健康传播采用的主要策略,在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传播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今天,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谱已经改变,新的健康传播主题不断提出,传播技术与传播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都为我国的健康传播提出了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在传播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各种情绪在互联网上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不同种类的情绪互相交织、碰撞,易于形成情绪的洪峰,诱发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并影响社会事态的发展。  有鉴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从欧美国家引进“DM”这种新型的产品营销形式。实践证明:国外DM行业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为商家、消费者,以及媒体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并很快在各国媒体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