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中,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让亲历地震的人员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让灾区和非灾区民众感受到了更多的威胁。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本研究将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有必要了解他们对于环境风险的态度和认知特征,通过灾区和非灾区的对比与分析,从侧面来反映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和防治措施来指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环境风险认知(Environmental Risk 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环境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且强调个体的直观判断和主观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环境风险的性质、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会对环境风险认知产生重大影响。从理论上来看,环境风险认知研究从认知理论模型进入到了情绪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了Bohm等(2000,2003)的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模型,从认知评价(后果评价和道德评价)、情感反应(预期的和回顾的基于后果的情感与他人相关的和自我相关的基于道德的情感)、行为倾向(帮助行为倾向、挑衅行为倾向、政治性的环保行为倾向、反省行为倾向)三方面来考察地震灾区和非灾区青少年对于环境风险的认知。此外,本文还对两地区青少年关于地震风险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国地震知识、地震自救知识、信任知识)进行了考察。 本文旨在研究地震灾区和非灾区青少年的环境风险认知特征,检验Bohm等提出的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风险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结果显示: (1)地震灾区和非灾区青少年在情绪反应与地震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显著,非灾区青少年对于环境风险的情绪反应比灾区青少年强烈,与李纾的“心理台风眼效应”相吻合,灾区青少年对于地震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比非灾区青少年好; (2)两地区青少年关于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认知评价和基于道德的情感的差异显著,即人为风险无论是在后果上还是道德评价上,程度都高于自然风险,青少年对于人为风险产生更强烈的基于道德的情感; (3) Bohm等提出的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差,且两地区的模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无论是对于灾区还是非灾区青少年,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评价都能很好地解释情绪反应的变异。不同的是,灾区青少年的认知评价与行为倾向之间的效应不显著,非灾区青少年的认知评价与行为倾向之间的效应显著;前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很好地预测其行为倾向,而后者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的效应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