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由于晚新生代以来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与“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东缘即为龙门山地区,该地区的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地表活动过程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借助龙门山构造地貌和水系的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龙门山构造带具有样式多样、位置特殊、活动强烈,2008年该构造带区域内发生Ms8.0汶川大地震,使得龙门山构造带成为中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构造地貌和水系对于构造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RS)技术,基于Landsat8遥感卫星影像和DEM数据,对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进行地貌形态空间分析、水系提取和断裂带解译,结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提取的水系和解译的断裂带之间的关系,揭示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的构造地貌和水系演化之间的关系。借助ArcGIS10.1软件,基于DEM数据对研究区基本构造地貌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地形特征的台阶性明显,高程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在涪江出龙门山山口处及研究区中部涪江水系及其支流周边海拔高程较低;中高高程区域分布范围最少,高海拔区域主要位于西北部,受涪江水系的侵蚀,呈锯齿状的不规则状。研究区起伏度为200m-400m的区域面积比例最大。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研究区水系图与DEM数据进行叠加处理,并对DEM数据进行修正。基于修正的DEM数据利用ArcGIS10.1中的水文模型对龙门地区涪江上游水系进行提取与分级得到研究区水系总长度为2430.93km,其中一级水系河流长度最长,总计1154.26km,占水系总长度的47.48%;根据ArcGIS空间计算工具得出研究区水系密度值分布在6-1000范围以内,水系密度大于570的高值区域呈带状分布,研究区东南处的水系密度值最大。借助SRTM-DEM数据和Landsat 8遥感影像以及研究区地质图等多源数据对断裂构造带进行断裂带信息提取,结合三维仿真技术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解译标志,实现对研究区断裂构造带的提取和解译。通过实地和已有的资料验证,解译出北西-南东向的断裂带1条,北东-南西向的断裂带18条。提取的断裂带和水系叠加发现水系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构造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水系流经断层时往往发生方向的改变;受断裂带影响使得水系河道与活动断裂带走向一致,沿断裂带附近形成与断裂带大致平行的线状水系;多条河流经过构造断裂带时,在构造断裂带处往往形成明显的水系入汇处;水系密度的高值区域大多是位于构造断裂带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