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丝”文化,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名词。随着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粉丝”群体人数增多,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学术界对“粉丝”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作为一项文化传播活动,“粉丝”文化曾经一度是“粉丝”群体内部文化传播活动,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改变了“粉丝”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加强了“粉丝”与偶像之间互动沟通。本文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对文字印刷媒介环境、电子媒介环境、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进行梳理,进而得出建立虚拟社群是网络环境中的“粉丝”与之前媒介环境中的“粉丝”最大的不同之处。同时,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有着自己的传播形态,在线上,“粉丝”通过微博、百度贴吧、QQ群、网络论坛、粉丝网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偶像资讯、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排遣心理孤单、分享偶像信息;线上活动将“粉丝”聚集在一起,为“粉丝”线下聚会创造了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粉丝”进行着消费实践,不失时机的为偶像做宣传、消费偶像文化产品、追踪偶像行踪等等惯习满足“粉丝”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心理需求。“粉丝”的文化资本不是一个孤立的资本,它是资本、场域和习性等范畴的语境建构起来的。本文从这三个语境出发,对“粉丝”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进行解读,得出“粉丝”文化具有商业性的特征:“粉丝”社群容易被商业利益团体操纵、“粉丝”文化产品具有符号性和易复制性特征。“粉丝”文化有多元化的特征:“粉丝”社群的年龄层次不齐、“粉丝”痴迷的对象泛化、“粉丝”社群的风格多元化、“粉丝”行为方式的多元化。“粉丝”文化有交互性的特征:“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互动和反馈,其传播方式从自在传播走向自为传播,“粉丝”社群还是一群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组织。本文最后分析了“粉丝”文化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粉丝”结成“粉丝”社群,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对于个人而言,在价值观层面上,偶像对“粉丝”的价值观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也会造成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在心理层面上,“粉丝”的消费实践满足了“粉丝”心理认同的需求。对于社会而言,“粉丝”文化活跃了文化市场,推动了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