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颅内动脉瘤瘤壁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临床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生长和破裂机制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经开颅手术、术中夹闭动脉瘤后切除的部分瘤体组织,获取16例颅内动脉瘤临床标本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取自同期行脑内血肿清除、内减压术及经CTA或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正常动脉包括颞浅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支共9例。以上所有标本的获得均以保证患者生命及手术安全为前提。所有标本经肉眼大体观察后,在离体12小时之内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TNF-α、IL-1β、IL-6、NF-κB染色后,通过光镜观察它们在正常血管壁和动脉瘤壁组织上的着色部位并应用免疫组化分析软件检测其表达强度。统计分析TNF-α、IL-1β、IL-6、NF-κB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及病变特点探讨TNF-α、IL-1β、IL-6、NF-κB与颅内动脉瘤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肉眼大体观察10例正常颞浅动脉全部为粉白色,弹性好,质地适中。9例正常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分支均为粉白色或淡粉白色,弹性较好,质地适中。16例动脉瘤标本大多呈紫褐色或紫红色,有的瘤壁呈黄白色。质地不均,有的硬韧、有的松软。动脉瘤内壁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附着,部分瘤腔内有血栓成分存在,有些出现机化和钙化。瘤壁薄厚不一,瘤顶部较基底部薄,多数标本瘤壁仅剩一层半透明的膜状组织。2HE染色光镜观察对照组动脉血管壁各层结构均正常存在,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动脉瘤瘤壁大多已经缺失了正常动脉壁的三层结构:内膜变薄,内皮细胞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部分内皮细胞已剥离并突入管腔呈游离状,可见有血栓及血栓机化,内弹力膜断裂或消失;中膜平滑肌层萎缩变薄,平滑肌细胞大量减少或已消失,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增生的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瘤壁呈现出均质状玻璃样变或粘液样变;外膜层较薄组织排列疏松。中膜、外膜可见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瘤壁可见动脉硬化样改变。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NF-α、IL-1β、IL-6、NF-κB的阳性表达为胞浆或间质或胞核呈棕色或棕黄色染色。在对照组正常动脉血管的各层壁均无明显的TNF-α、IL-1β、IL-6、NF-κB表达。在实验组瘤壁内、中、外三层膜均有阳性表达,主要集中表达于内膜和中膜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脑动脉瘤瘤壁上TNF-α、IL-1β、IL-6、NF-κB的阳性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动脉壁。经SPSS13.0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TNF-α、IL-1β、IL-6、NF-κB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动脉瘤组它们的表达强度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结论:1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进程中的首要病理学改变是动脉管壁的内皮破坏和炎症反应,进而是基质结构和平滑肌细胞的严重损伤。瘤壁各层均有炎症反应,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明显减少几乎消失,内弹力膜断裂或消失;平滑肌细胞大量减少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平滑肌层变薄萎缩;外膜结构疏松;瘤腔多有粥样动脉硬化和血栓成分;均支持动脉瘤的形成与动脉管壁的退行性病理改变有关。2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NF-κB在颅内动脉瘤壁三层中均有阳性表达,且主要是在内膜和中膜表达;它们在动脉瘤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IL-1β、IL-6和NF-κB之间的表达强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提示TNF-α、IL-1β、IL-6和NF-κB可能共同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及破裂。3TNF-α、IL-1β、IL-6和NF-κB在颅内动脉瘤的病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它们过度表达的抑制可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对颅内动脉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