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的不断加快,建筑业这种高耗能的传统行业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平衡紧张的建设用地与人们住房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快速大量的建设与建筑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现阶段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和推广绿色建筑便作为解决发展与破坏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升到了规范化、市场化的程度。自2008年《标准》实施以来,截至2013年底,共有1260个项目通过了评估。由于我国的绿建评估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不论是现有的评估体系还是参评项目,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选取了《标准》中较为基础的节地与室外环境类指标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该类指标在寒冷地区的实践情况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出适合该类指标的组合模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相关建筑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本文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简要说明,然后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缩小研究范围至我国的寒冷地区,并对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阐明。第二章首先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其中的节地与室外环境类指标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标识项目的分类统计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寒冷地区的一、二、三星级项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从而发现不同类型城市中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发展现状和分布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总结出不同类别典型城市的绿色建筑星级发展方向。第三章为重点章节,分两个部分对节地与室外环境类指标进行分析。首先对该类指标与《标准》中其余类指标的关系进行讨论,其次,基于气候适应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全寿命周期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等条件,对该类指标中的各个评估条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经过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住宅类建筑和公共类建筑在该类指标的实施过程中可选择的指标组合模式。最后,通过实例的验证与反馈,对指标组合模式进行相应的说明与调整。第四章则是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两方面入手,从评估范围、评估方法、参评指标等多个方面找出《标准》中该类指标的优缺点,然后对节地与室外环境类指标的发展提出建议,进而根据建议对第三章中得出的指标组合模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五章则是对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概括,并考虑了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