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又被称为: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病理改变为小血管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是Ig A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管壁引起的多系统疾病,可累及皮肤、关节、腹部及肾脏、睾丸、颅脑等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高出皮面的紫红色皮疹,患儿常伴有腹部疼痛、呕血、便血、蛋白尿、血尿、关节痛,少部分患儿可有头晕、头痛、嗜睡、睾丸肿胀、触痛等。继Herberdon于200多年前第一次发现此病并对两个男孩儿进行治疗之后,相关报道日益增多,随之,人类对该病认识逐渐深化。尽管研究者们十分努力地研究过敏性紫癜病因及发病机制,但它仍然不被人完全知晓。临床专家们考虑其可能发病机制为未明病原体感染、昆虫叮咬、预防注射或食物过敏原等,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引起的机体异常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复合物A介导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异常增多,激活补体并沉积于小血管壁所致。其相关病原体众说纷纭,包括各种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等;其中细菌引发相关报道最多的为溶血性链球菌,近年有关幽门螺杆菌、支原体及EB病毒引发过敏性紫癜的报道也相继出现。研究其相关病原体,积极针对性治疗,希望缩短患儿病程,减少各器官损伤,尤其肾脏损伤。肾脏是否受累是决定着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预后评估。肾脏受累后患儿可以以单一的蛋白尿或血尿为主要表现,可有血尿和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仅于少数患儿,我们称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多于HSP发病后2~4周出现,也可延迟或以首发症状出现。经长期跟踪随访,18%~81%罹患紫癜性肾炎患儿预后良好。决定其长期预后的唯一独立因素为肾病水平蛋白尿是否持续超过3个月,超过3月,则预后差,反之,则较乐观。通过研究相关病原体感染所致过敏性紫癜继发肾脏损害后患儿三月内血尿、蛋白尿情况,以了解感染病菌种类与蛋白尿严重程度是否相关,利于早期评估预后,积极干预治疗。方法:1研究对象:(1)观察组:随机选取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儿科接受诊治的120例初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采用《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依据,满足以下2条即可诊断:1)可触性的紫癜;2)患病时年龄<20岁;3)急性的腹疼;4)小动脉或小静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过敏性紫癜患儿于发病6个月内出现蛋白尿和(或)血尿,排除Ig A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2)对照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儿童38人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对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及对照组儿童分别进行抗链“O”、肺炎支原体、EBV-DNA检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三种病原体感染人数,并对患HSP患儿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调查,观察并记录观察组继发HSPN的人数,计算其发病率。根据是否存在与过敏性紫癜发病相关性病原体(链球菌、肺炎支原体、EBV)感染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记录不同病原体感染组与非感染组HSPN发病率。根据病原体不同分组,观察并记录其分别引起HSPN人数,并记录HSPN患儿3个月内血尿、24小时尿蛋白检测数值。3统计学分析:将两组研究进行相应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率(%)来表示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以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中,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资料:此研究共纳入初治HSP患儿114例,健康儿童38例。其中观察组儿童男孩63例,女孩51例,男女比例为1.24:1,健康儿童组男孩19例,女孩19例,男女比例为1:1,两组儿童年龄均在3岁~13岁之间,HSP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79±2.90,健康患儿组平均年龄为7.63±2.88,两组之间性别与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患儿完成随访114例,失访6例,失访率5%。2统计分析结果:2.1据统计观察组总感染率为69.30%,在所有合并此三种病原体感染的HSP患儿中,合并单纯链球菌、肺炎支原体、EB病毒感染的HSP患儿所占百分率分别为15.19%,41.77%,11.39%,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的HSP患儿占31.65%,可以看出HSP患儿以肺炎支原体及混合感染为主。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HSP发病率进行比较,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感染与HSP发病相关。2.2分别研究链球菌、肺炎支原体、EB病毒与HSP发病的关系,进行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均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3 28.95%HSP患儿继发紫癜性肾炎,这些HSPN患儿中,合并至少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占84.85%,无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患儿占15.15%,研究此三种病原体感染与HSPN发病的关系得出P<0.05,可看出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2.4研究链球菌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后HSPN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链球菌感染HSP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病率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2.5对所有紫癜性肾炎患儿的尿潜血、尿蛋白严重程度进行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合并支原体感染的紫癜性肾炎患儿病情较链球菌感染组严重。2.6对紫癜性肾炎患儿的尿蛋白持续时间进行比较,显示合并支原体感染的紫癜性肾炎患儿较链球菌感染组蛋白尿持续时间长。结论:1 HSP发病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及EB病毒感染相关。2 HSPN的发病与此三种病原体感染有关,其中合并链球菌感染的HSP患儿HSPN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合并支原体感染的紫癜性肾炎患儿病情较重,病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