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1995年12月至2004年1月住院治疗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动脉血气、电解质和呼吸频率作为判断酸碱失衡的指标,电解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实验室资料以及腹水体征等情况作为酸碱失衡影响因素的观察指标。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三组或以上计量资料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用x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78例肝硬化患者中并发酸碱失衡199例,占72.6%,其中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碱合并代碱)、呼吸性碱中毒(呼碱)、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碱合并代酸)分别占23%、14.7%、11.5%,较其余类型为高。以呼碱为主酸碱失衡组的PaO2、血浆白蛋白均较无酸碱失衡组显著降低(t分别为2.538及3.319,P分别为0.012及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aO2、血浆白蛋白是以呼碱为主酸碱失衡的影响因素。以代碱为主酸碱失衡组的PaO2、血浆白蛋白及血钾均较无酸碱失衡组显著降低(t分别为3.185、3.302、3.238,P分别为0.024、0.001、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及血钾是以代碱为主酸碱失衡的影响因素。以代酸为主酸碱失衡组中,PaO2也较无酸碱失衡组显著暨南大学硕士论文J乱降低(t=3 .185,P=0.044)。单纯性、双重性及多重性酸碱失衡与无酸碱失衡组相比,其死亡危险度比值比呈趋势性增加(oR分别为1 .073、2.046、2.292);Logisti。回归分析,发现PaCO:和PaOZ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伴酸碱失衡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1.酸碱失衡是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2.肝炎后肝硬化最常见的酸碱失衡类型为呼碱合并代碱,其次是呼碱、呼碱合并代酸;3.肝炎后肝硬化以呼碱为主酸碱失衡的发生与低PaoZ、低血浆白蛋白相关;以代碱为主酸碱失衡的发生与低血钾、低血浆白蛋白相关;以代酸为主酸碱失衡的发生与低PaOZ相关;4.肝炎后肝硬化难以纠正的混合性酸碱失衡,患者的死亡危险度高;另外,低PaCO:或低Pao:能使病死率增加;5.PaCoZ和Pao:与肝硬化酸碱失衡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动态观察的指标;6.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酸碱失衡应纠正低氧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