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昆虫黑色素合成及沉积与体色形成、免疫防御、表皮黑化及硬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种昆虫黑色素合成通路也不尽相同。昆虫黑化反应始于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酪氨酸(Tyrosine)生成多巴(Dopa),多巴经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再经由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
【基金项目】
: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No. CARS-18); 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培育项目(2021YCXS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黑色素合成及沉积与体色形成、免疫防御、表皮黑化及硬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种昆虫黑色素合成通路也不尽相同。昆虫黑化反应始于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酪氨酸(Tyrosine)生成多巴(Dopa),多巴经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再经由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aa NAT)、天冬氨酸脱羧酶(Aspartate Decarboxylase,ADC)、NBAD水解酶(tan)、NBAD合成酶(Ebony)及yellow蛋白等作用完成体壁的黑化和硬化,其中,多巴和多巴胺的合成对黑色素的形成至关重要。柞蚕Antheraea pernyi属于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其在自然条件下营茧化蛹为黑色蛹(90%以上),这一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及形态变化,柔软透明的表皮会在短时间内黑化和硬化,如在较高温度(28±1℃)下化蛹则为黄色蛹(95%以上),有关柞蚕化蛹过程中黑化反应机理研究还未见报道,而这方面的研究对阐明柞蚕化蛹中体色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柞蚕化蛹期间体色黑化为切入点,克隆鉴定黑色素合成的关键基因,采用RNAi和酶抑制剂研究了ApTH和ApDDC的生理功能,为进一步挖掘鉴定柞蚕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及阐明柞蚕黑色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创建黄体色蛹遗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柞蚕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克隆得到ApTH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MW677189),全长为6 984 bp,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ORF为1 686 bp,编码56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3.5 k D,等电点为5.29,有一个Biopterin_H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证明,ApTH与其他鳞翅目昆虫聚在一起。ApTH主要在表皮、脂肪体和血淋巴中高表达,并且在化蛹期间的表皮组织中持续高表达。RT-q PCR检测表明ApTH在取样后的36 h(大约化蛹前1 d)表达量开始上升,与0 h相比,ApTH在48 h时增加了419倍,60 h达到峰值(比0 h时高5028倍);ApTH在60 h后表达量开始减少,在76 h(化蛹0 h)时的表达量下降与化蛹前(48 h取样点)表达量相当,之后表达量下降到较低水平。RNA干扰ApTH后柞蚕蛹背部表皮颜色变浅,ApTH和ApDDC表达量显著下降,而ApPPO表达量显著提高;注射TH酶抑制剂(3-iodo-tyrosine,3-IT)后,高浓度的酶抑制剂促使柞蚕形成黄色蛹的同时也增加了蛹畸形率和死亡率,并且PPO酶活性显著提高。表明ApTH是柞蚕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而且ApTH和ApPPO可能存在代偿作用。2.柞蚕多巴脱羧酶基因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克隆得到ApDDC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MW677190),全长为9 784 bp,ORF为1 476 bp,编码了49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5.7 k D,等电点为5.74,具有一个Pyridoxal_de C结构域。ApDDC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与家蚕的一致性最高,为87.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ApDDC与其他鳞翅目昆虫同源序列聚在一起。ApDDC主要在表皮、中肠、脂肪体和血淋巴中高表达,与24 h相比,表皮中的表达量在60 h时显著增加。RT-q PCR检测表明,ApDDC从36 h到60 h,表达量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12.23倍),持续到76 h(化蛹0 h)均处于较高水平。取样的85 h(化蛹9 h)后,ApDDC的表达量比76 h(化蛹0 h)降低了5.39倍。注射ds DDC后ApDDC和上游基因ApTH的表达量都显著降低,注射DDC酶抑制剂(L-α-Methyl-DOPA,L-α-DOPA)后柞蚕蛹体色发生了明显变化,高浓度的酶抑制剂促进黄蛹形成的同时也增加了柞蚕蛹的畸形率和死亡率。表明ApDDC基因是柞蚕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基因。3.柞蚕黑色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ApLac2、ApPPO、ApADC、Apebony和Aptan在化蛹期间的表达模式,表明化蛹前2 d左右是柞蚕蛹形态变化和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显著表达的关键阶段。结合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家蚕Bombyx mori、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等模式生物的黑色素合成通路,推导了柞蚕黑色素合成与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章鱼胺合成的部分途径。
其他文献
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这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例如,蔗糖、葡萄糖、果糖以及糖醇等,可以从“源”端运输至根、雌蕊、雄蕊、种子等“库”端异养组织中,供给能量和物质;同时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在非生物胁迫下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缓解植株的伤害。这些可溶性糖在植物组织、器官和细胞间的转运是由不同类型的糖转运蛋白家族介导,其成员众多,演化机制复杂。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
发芽是提高豌豆品质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一定条件下的发芽处理后,豌豆苗可增加维生素含量及其生物利用度,从而可以增强生物学效价和保健功能。同时,为了增强芽菜的功能成分,紫外辐照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关于紫外辐照对豌豆苗功能成分的影响以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论文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对紫外辐照处理提高豌豆苗抗坏血酸和黄酮含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紫外辐照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豌
Patatin是一种马铃薯糖蛋白,因其优越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抗氧化性和抗癌等蛋白特性以及不同于一般贮藏蛋白的酯酰基水解酶活性,具备广阔的应用潜能,且随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食品领域备受关注。但它在天然马铃薯中含量较低,提取纯化方法复杂且制备成本高,使其酶学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这也制约了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因此它的制备方法、酶学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通过真核
酿酒酵母,作为一个很常见的发酵工程菌,已确认其安全性,能生产的天然产品超过一百种,很好的应用于工业、化学、医疗等工业中,在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功能,目前研究的谷胱甘肽生产菌主要为酿酒酵母。脉冲高光效诱变育种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诱变方法,该法起步相对较晚,但具备了高强度、瞬时性、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的优点。本文通过响应面设计方法确定了脉冲强光处理酿酒酵母中高产谷胱甘肽的最佳抗性诱变
玉米穗柄是茎叶产生的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输的唯一通道。穗柄长不但与玉米籽粒干物质含量及玉米产量相关,还与包裹果穗的苞叶松紧度相关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的脱水速率也会受到穗柄的影响。此外,在机械收获时,玉米穗柄长度会影响收获效率。因此,在遗传及分子水平上解析玉米穗柄长的调控机制,将有利于籽粒脱水和产量积累,也有利于提升机械收获的质量和数量。本试验以由508份来源广泛自交系构成的关联群体为试验材料,对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广为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白粉病(powdery mildew,PM)是危害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利用AZD8055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激酶活性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明显提高,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抑制。TOR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
调和油是弥补食用单一油脂营养过量或不足、符合人体脂肪酸需求比例的新型食用油,市场缺口很大,但符合脂肪酸平衡的调和油寥寥无几。为满足消费者摄入营养健康油脂的需求,必须达到脂肪酸平衡,本研究以11种常见植物油和分提牛油为原料,建立基于脂肪酸的原料油数据库,设立调和油参数,满足脂肪酸平衡和营养成分含量,以价格为指标,使用Matlab软件建模编程制备脂肪酸平衡调和油,通过调配工艺优化,分析脂肪酸平衡调和油
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氮素形态,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植物以NH4+为主要氮源更有利。然而,大多数植物偏好吸收利用NO3-,而对NH4+较为敏感,当环境中NH4+作为主要氮源时,其浓度过高会对植物造成高铵胁迫,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cum)偏好利用硝态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为植物提供防御病虫害的功能物质,但病原真菌在侵染宿主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化学防御系统的适应却是造成严重病害的原因之一,而目前这种适应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Vmm)主要以苹果属植物为宿主,该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够造成苹果树树枝的溃烂和果实的腐烂,严重时甚至能使得果树死亡。为了探究苹果腐烂病菌的毒性物质,揭示苹果腐烂病菌对苹果属植物化
氮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资源,高水平的氮能够促进外来生物入侵,但较少有研究考虑氮形态的作用。瘤突苍耳是辽宁等地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与铵态氮相比添加硝态氮更利于其生长,而其共存本地植物苍耳偏好铵态氮,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瘤突苍耳和苍耳生长和氮积累的差异,确定两种苍耳差异最大时的硝态氮浓度。随后测定在低(对照)和高(种间差异最大时的浓度)水平硝态氮水平下,两种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