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居首位,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妇科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的重点,了解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控制方法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卵巢癌的预防及治疗十分重要。
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目前对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糖复合物和肿瘤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糖复合物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细胞、细胞-分子的识别十分重要,参与信号转导、分子粘附等分子相互作用,与细胞生长、凋亡、运动、分化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复合物,特别是其糖链部分发生结构和量的变化。卵巢癌主要表现为Ⅱ型糖链的改变,如Lewisy抗原。研究表明75%的上皮性卵巢癌出现Lewisy不同程度的过量表达,且增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α1,2-FT基因转染后的人卵巢癌细胞系RMG-I-H与转染前的细胞系RMG-I相比,出现了癌相关抗原Lewisy的高表达。通过比较两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特征,证明基因转染后细胞系的增殖能力加强,粘附、侵袭、转移等能力增强,提示Lewisy抗原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CD44是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转移,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调节机制尚不十分清楚。CD44分子结构中富含α-L-岩藻糖,是细胞表面含有α1,2-岩藻糖抗原结构的重要蛋白质之一。CD44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表面,与细胞外基质中的透明质酸(hyaluronan,HA)、层粘连蛋白等受体结合,介导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的粘附作用。本实验主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建立的α1,2-FT及Lewisy稳定高表达细胞模型,研究α1,2-FT基因转染对细胞表面CD44表达的影响,并探讨Lewisy抗原对CD44介导的细胞粘附和铺展作用的影响,为研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基础,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器官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比较抗Lewisy单克隆抗体阻断前后细胞系RMG-I和RMG-I-H CD44的表达情况。
2、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MG-I和RMG-I-H细胞中Lewisy抗原与CD44的表达。
3、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检测Lewisy抗原与CD44的结构关系。
4、从细胞形态学方面观察抗Lewisy单克隆抗体阻断前后两种细胞系对HA的粘附、铺展能力。
5、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D44 mRNA在RMG-I和RMG-I-H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RMG-I-H细胞中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RMG-I细胞,用Lewisy单克隆抗体预先处理后,上述两种细胞的CD44表达均显著下降。
2、Western Blot方法证实,RMG-I-H细胞中CD44的含量是RMG-I细胞中的1.46倍。
3、Lewisy抗原能与CD44分子共定位表达,两者发生免疫共沉淀,RMG-I-H细胞CD44分子中Lewisy的含量在是RMG-I细胞中的2.24倍。
4、RMG-I-H细胞对HA的粘附和铺展能力明显强于RMG-I细胞,并且这种增强可被Lewisy单克隆抗体抑制。
5、CD44 mRNA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不明显。
结论:CD44分子寡糖链中具有Lewisy结构,Lewisy抗原增强了卵巢癌细胞表面CD44介导的细胞粘附和铺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