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二语语音习得的理论不断更新,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语音的感知和产出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对任何语言来说,语音是最重要的交流媒介,语音是语言的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音段层面,元音和辅音是英语语音学习最基本的内容,而与辅音相较,元音的发音机制决定了元音的音质和相互间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口腔开启的大小和形状、舌在口腔中的不同位置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缺乏直观的定位和便于准确描述的参数,因而导致元音的确切发音位置难以直接被感知到;其次,在语言教学实践环节,元音偏误不但具有其普遍性,更因为学习者(甚至语言教师)缺乏对问题本质和成因的深入了解而成为矫正的难点。特别是汉语作为以音节计时的声调语言,拥有包括吴语方言在内的十大主要方言区,不同的方言具有特定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方言区英语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将方言中的发音习惯代入到英语中,造成本土化的目标语音产出(即所谓方言腔)对语言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的干扰。 近年来的研究借助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手段,通过可视化的研究结果描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目标语音产出方面出现的偏误和问题,但这些基于语音系统或类别的对比分析多把中国英语学习者视作一个整体,未考虑学习者的方言背景。仅在单一层面上讨论汉语普通话或者方言对英语元音产出的影响,并未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目标元音产出的制约效应,因此,本文在语言迁移概念的框架下,依托言语学习模型(Speech Learning Model),利用语音实验的方法,考查11个英语单元音(/i/,/?/,/ε/,/?/,/ɑ/,/?/,/?/,/?/,/u/,/?/,/?/)的声学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宁波学习者母语(普通话和宁波方言)和目标语相似元音的产出对比对语音迁移的可能性和影响度展开预测性的调查。 该研究基于AESOP-CASS(Asian English Speech cOrpus Projec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宁波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平台,选取110个音节首尾符合限定条件的CVC型英语单音节词(pit, beat, good, etc.),和分别来自英语、汉语普通话和宁波方言,包含相似元音的 CV型词各10个。以10名宁波方言区英语学习者,6名英语本族语者为被试,使用跨平台的多功能专业语音软件 Praat, Cool-Edit收集、标注、提取共振峰和时长数据,利用统计技术 Norm, SPSS和Excel获取共振峰和时长的归一化信息,并通过表格和图表的直观方式呈现出来。 研究结果表明:1)宁波方言区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之间英语单元音产出存在系统性差异,与本族语者相比较,学习者对/i/-/?/,/ε/-/?/,/?/-/u/,/?/-/?/的区分不明显;2)宁波方言及普通话对英语元音的习得产生负向迁移,集中体现在/i/,/?/,/?/,/u/的产出偏误;3)相对本族语者依据舌位区分松紧元音,宁波方言区英语学习者主要依靠时长区分/i/-/?/,/?/-/?/,/?/-/u/;4)目标语(英语)元音/i/,/?/,/u/,/a/,/?/产出受到母语(普通话,方言)中相似元音的影响,形成负向迁移:与英语母语者相较,宁波方言区学习者元音/i/,/?/,/u/,/a/,/?/的产出时长较短。 本文从语音的声学层面(元音共振峰与时长)考察宁波方言区学习者英语元音产出特征,借助语料库技术,语音分析平台,实验语音学手段与数理统计弥补传统的“耳听说”语音研究缺陷;以言语学习模型为支撑,结合数据化的证据,基于量化分析的英汉语音系统差异的对比和对学习者中介语语音体系成因的分析,本文对二语语音教学中的目标设定、偏误预测和语音矫正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其他方言区英语教学者可以根据本地方言的语言特征,结合学习者英语语音产出特点制定词表并收集语料,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获取并分析英语元音产出偏误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