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大学德育表现出日益强劲的功利性取向。所谓德育功利化,是指人们强调道德服务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工具性功能,并把这一职能推向一种极端的状态,进而遮蔽了德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精神享用等德育本体功能。相对于之前的政治伦理、规范伦理、德目主义等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学德育功利性取向因对道德工具价值的强调而赋予大学德育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然而由于有意或无意地对功利性的极端强调,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生机背后的不和谐音符。 为使大学德育能够沿着良性的轨道运行,最大化的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在对大学德育功利化的表现和危害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剖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超越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对策,以期能对当前大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大学德育的改革和优化有些许的启示。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大学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也使得学生功利化思想日趋严重。目前大学德育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强调德育功能的“多元救世”,忽视德育个体功能;强调德育本质的消极适应,漠视超越本质;强调德育目的的社会本位,缺失“关怀”培养;以“知性取向”垄断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德育是一种精神活动的存在,功利化德育却导致了人的内在精神的缺损。本文将这种内在精神缺损带来的危害概括为:一是德育的乏力及实效性低化。具体体现在德育信度丧失,德育效度缺损,以及德育地位下降。二是大学德育价值理性的丧失。大学德育过分强调其工具价值,致使大学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道德生活的价值理性遭到掩蔽。三是大学德育主体的虚无。道德教育价值理性的势微,使得道德教育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异化为缺少德育主体、追求功利的灌输和训练。四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庸俗化。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以及市场本身发育得不完善,造成人们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格局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庸俗化。第三部分剖析了功利化德育产生的深层根源。首先,功利化取向的社会大环境构成了功利化德育的现实基础;其次,具有功利化特征的传统文化是功利化德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再次,功利主义伦理学论证了功利化的道德教育;最后,大学的功利化教育自身导致了功利化的德育。另外,对道德的规范性认识强化了功利化的道德教育。规范伦理学把道德界定为“调解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的特征,强调道德的社会调控、他律特征和约束功能,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第四部分重新阐释了大学德育“功利性”这个基本范畴,并勾勒出超越德育功利化的最一般性的对策。首先,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整全把握是超越德育功利化的必然前提。功利性和超功利性作为道德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为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论文认为,超功利性的培养刁‘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德育精神使命的主旨。之后,提出超越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对策:大学德育目标的确定坚持一元导向、多元共生的原则;大学德育内容紧密联系生活,遵循选择和编排的连续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大学德育方法的灵活化、多样化和网络化;大学德育评价由轻视到重视,由甄别到发展的转变;大学德育应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德性共建。关键词:大学德育功利化超越分类号:G4O一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