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从中国传统音乐中筛选“民歌同宗”、“板腔变化体”和“八板”三个显性音乐现象,结合文献和田野考察对当下中国传统音乐中活生生的“一曲多变”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本课题还着眼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究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思维习惯的作用下进行“一曲多变”的音乐实践。文章共分八部分:绪论、第一章“一曲多变”释义、第二章“一曲多变”的历史梳理、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曲多变”的深层观念结构、第四章“一曲多变”在“民歌同宗”中的实践、第五章“一曲多变”在“板腔变化体”中的实践、第六章“一曲多变”在“八板”中的实践、结语“一曲多变”的意义,具体包含内容如下:1、对中国传统音乐“一曲多变”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一曲多变”与“一曲多用”、“一曲多变运用”不能混淆,也不是等同,“一曲多变”具有更强的概括性。与变相关的称谓很多,它们颇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多数以量词形式出现,也有少数兼有动词和量词的意义。这些词包括成、变、遍、徧、匣、番、叠、弄、辨、转、煞、联、变奏等。2、“一曲多变”的音乐哲学观念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周易》中“不易、简易、变易”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谐、变化、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入世处事永久不变的核心价值追求。道家生的观念是“一曲多变”的重要哲学基础,即兴、改编和移植、传承和传播都是促使传统音乐生变的重要社会行为因素。生变使中华音乐的曲库得以繁衍壮大,用以共享的音乐资源容量不断获得增大。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约束了变的幅度:变必归一、变不离宗,以至于创作主体在长期的群体合作中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色、速度、调式和织体等结构力①因素的合力奉献来实现本族群“一曲多变”的音乐价值观。一直以来,艺人从不刻意强调个人在音乐中的凸显作用。3、中国传统音乐“一曲多变”历史研究:中国人的审美偏好是对于音乐简单“细胞”结构的精雕细琢,从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调式和织体等结构力因素的“简易”中完成音乐的历史渐变发展和自我审美满足。中国传统音乐中“变”的历史一直在延续并没有断层,连续贯穿在传统音乐发展的始终。从“击石拊石”最原始质朴的音色观念追求到“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等“一曲多变”的美学经典,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历史中的“一曲多变”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4、“一曲多变”的音乐社会行为和制度研究:音乐文化的综合研究不能回避社会中音乐如何被组织这一话题。音乐社会行为中的即兴、改编和移植、传承和传播、语言和言语、音乐制度等因素都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具体存在形式;5、“一曲多变”的具体音乐发展手法和逆向分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手法中唱词夹垛、旋律润腔、变板变奏、原板变奏以及器乐中的借字、移调指法变奏和“五调朝元”等都是“一曲多变”重要的音乐发展手法。发展是为了让音乐变得丰富,而音乐的剖析则是厘清音乐骨干框架的逆向考察行为,通过“还原法”对经过了加花、“伪装”变奏处理的、似乎被隐藏起来的音乐主题显现“庐山真面目”是本课题的主要音乐分析手法。这种逆向还原的方法同时也迎合中国传统文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内敛气质。6、“一曲多变”的意义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一曲多变”的研究全面彻底地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音乐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一曲多变”研究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传统音乐的维系方式,“一曲多变”也廓清了以曲牌为纽带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