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弹性的可行性及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利用256层iCT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探讨其评价冠状动脉弹性的可行性及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我们选取64例行CCTA检查且无明显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5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3.4±9.2岁。所有入选对象均通过查询临床电子病历或询问病史的方式获得其基本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吸烟及饮酒状况,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及心血管病家族史,血压在CCTA检查前后各测量一次,心率在检查过程中由心电图获得平均心率。CCTA检查均采用256层iCT扫描仪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将原始数据每间隔5%RR间期进行全时相离线重建,得到5%、10%...95%共19个时相数据。我们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距冠状动脉开口处2-3cm选取感兴趣层面作为冠状动脉弹性的评估点,需避开分支开口处,然后分别测量同一感兴趣层面的最大面积及最小面积,再通过公式计算出最大直径及最小直径。采用两个常见的参数对冠状动脉弹性进行评价,分别为冠状动脉扩张系数(CDI)及僵硬度(p)。然后利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阳性事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男性、老年、超重、有吸烟史、饮酒史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组CDI及p与阴性事件的差异。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弹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左室容积变化与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管径的关系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流量与心脏收缩及左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82.8%(53/64)的受检者冠状动脉弹性感兴趣层面的最大面积位于45%、50%的心动周期时相,这大致相当于左心室的舒张早期;同时,73.4%(47/64)的受检者冠状动脉弹性感兴趣层面的最小面积位于65%、70%及75%的心动周期时相,这大致相当于左心室的舒张中期。2.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感兴趣层面面积测量的准确性分析64例受检者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感兴趣层面三次重复测量的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面积(12.38±3.51mm2 vs 12.33±3.48 mm2 vs 12.17±3.66mm2, F=0.052,P=0.950)及最小面积(9.85±2.73mm2 vs 9.89±2.76 mm2 vs 9.70±2.87 mm2,F=0.064,P=0.938)三次重复测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表明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重复测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最后获得三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Smax (12.31±3.46 mm2), Smin (9.86±2.91 mm2).通过公式S=π×(D/2)2获得感兴趣层面的平均最大直径Dmax (4.05±0.60mm),最小直径Dmin (3.63±1.11 mm).同时计算出所有受检者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同一感兴趣层面的CDI为1.96-9.32×10-3mmHg-1,平均值为5.32±2.11×10-3mmHg-1及p为2.75~3.32,平均值为2.42±0.31。3.不同传统心血管因素对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的影响根据所有受检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分为阳性事件组及阴性事件组,阳性事件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男性、老年(年龄>60岁)、超重(BMI>24Kg/m2),具有家族心血管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然后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阳性事件及阴性事件组的冠状动脉弹性参数(CDI及β)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3.69±1.12×10-3mmHg-1 vs 6.12±2.04×10-3mmHg-1, t=6.125, P<0.001)、糖尿病组(3.74±1.24×10-3mmHg-1vs5.89±2.12×10-3mmHg-1,t=3.671, P=0.002)及老年人组(3.66±1.41×10-3mmHg-1vs5.75±2.06×10-3mmHg-1,t=3.451, P=0.001)的受检者的CDI值要低于非高血压组、非糖尿病组及中青年组的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高血压组(2.65±0.30 vs 2.32±0.26, t=4.56,P<0.001)、糖尿病组(2.72±0.33 vs 2.34±0.29, t=3.227, P=0.002)、老年人组(2.60±0.25 vs 2.38±0.22, t=2.283, P=0.026)受检者的β值要低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脂组、非糖尿病组、非高血脂组及中青年组的受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血脂组、男性组、具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组、吸烟组、饮酒组及超重组受检者与非高血脂组、女性组、无心血管病家族史组、不吸烟组、不饮酒组及正常体重组受检者的CDI及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弹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在诸多传统心血管因素对冠状动脉弹性的影响,甄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动脉弹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冠状动脉弹性参数(CDI及β)作为因变量,而与冠状动脉弹性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年龄、BMI、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男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及饮酒史)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法(Stepwise)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脉压及BMI为CDI的独立影响因素(R2=0.521,P<0.001);同时,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脉压为β的独立影响因素(R2=0.420,P=0.001)结论1.利用256层i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可获得心动周期全时相的冠状动脉图像,可对冠状动脉弹性进行可行性的评估。2.不同的弹性参数变化有差异,敏感性也不同,需综合来考虑。3.对于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即冠状动脉未出现器质性改变,其动脉弹性的变化要早于结构上的变化,高血压、年龄、脉压、糖尿病及BMI是冠状动脉弹性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血脂、性别、吸烟、饮酒及心血管病家族史对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冠状动脉弹性的影响在本研究未获得证实,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 256层iCT评价冠状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利用256层iCT行CCTA检查,探讨冠状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我们选取87例因胸痛查因至我院行CCTA的受检者,男性46例,女性41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6.9±9.3岁,其中47例患者存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病变者(其余分支存在或不存在病变均可),并以此为分组标准,包括22例轻度冠状动脉狭窄、14例中度冠状动脉狭窄、11例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对照组则选取第一部分40例受检者,其中年龄、性别相匹配。基本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吸烟及饮酒状况,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心血管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弹性的测量同第一部分。另外,感兴趣层面的选取除了要避开分支处,也要避开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斑块处。首先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弹性参数(CDI及p)的区别,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冠状动脉弹性参数(CDI及β)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弹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组基本临床资料的对比将所有对象按冠状动脉的情况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40例)、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组(22例)、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组(14例)、重度冠状动脉狭窄(11例)。结果显示四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高血压(25% vs 31.8% vs 28.6% vs 72.7%, P=0.028)及高血脂(15% vs 22.7% vs 28.6% vs 63.6%, P=0.033)发病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四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性别、年龄、BML LVEF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2.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冠状动脉弹性参数的比较及其独立危险因素四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CDI (5.38±1.98×10-3mmHg-1 vs 4.34±1.40×10-3mmHg-1vs 3.37±1.57×10-3mmHg-1vs 3.0±1.23×10-3mmHg-1,P<0.001)及p值(2.36±0.26 vs 2.46±0.25 vs 2.73±0.35 vs 2.72±0.30, P<0.001)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为计数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与CDI及β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与CDI呈负相关(r=-0.491,P<0.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β值呈正相关(r=0.372,P<0.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在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对冠状动脉弹性参数的影响,甄选冠状动脉弹性参数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冠状动脉弹性参数(CDI及p)作为因变量,而与冠状动脉弹性参数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BMI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法(Stepwise)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脉压、收缩压为CDI的独立影响因素(R2=0.612,P<0.001);同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脉压为p的独立影响因素(R2=0.530,P<0.001)。结论1.冠状动脉弹性的降低贯穿于整个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弹性逐渐减低。2.随着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冠状动脉弹性的独立影响因素较早期动脉硬化增多,高血压、脉压、收缩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及冠状动脉狭窄对冠状动脉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